甘孜日報 2022年08月03日
◎鐘芳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中國,家書曾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載體,,飽含著真摯深厚的情懷,。如今,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shù)日益發(fā)展,,智能手機逐漸普及,,微博微信日漸興起,家書已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然而書信之美卻以另一種方式在當(dāng)下為人們所懷念,。
現(xiàn)在,擺在我面前的家書《那年那信》,,是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一部關(guān)于家庭,、關(guān)于記憶、關(guān)于回望的作品,,30篇文章,、40幅手繪,跨越68年時光,,濃縮1700封家書,。這些家書勾連起了一家五代人的時代印記,再現(xiàn)了大時代中普通人的悲歡離合,。記憶是一個人的本能,,記錄是媒體人的自覺,而紀(jì)念體現(xiàn)了代際的傳承,。行文中,,敬一丹始終保持著媒體人的客觀、冷靜,,以“信中信”的方式來講故事,,新的信件分別寫給家中第三代,、第四代的9個人,并以此引出從前的信件和故事,。從1950年的情書到2018年的“微信控”,,跨越68年時光,不同年代的氣息滲透其中,。在敬一丹看來,,這些信記錄的不是一個家庭的故事,而是家家都有的故事,。正是這種獨特的風(fēng)格,,讓讀者從中看到的不只是別人的記憶,不同的人能讀出屬于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心得,。千家萬戶的故事就像一塊塊小拼圖,,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間圖景。
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書信是人們?nèi)粘I钪薪涣魉枷?、表達意見、傳遞信息,、互通情況的重要手段,。天涯漸遠(yuǎn),見字如面,。人們對書信一直有著溫暖,、心動的感覺。敬一丹生于1955年,,從她記事起,,書信就是家人主要的聯(lián)系方式。那時,,她家里床底下有個大木箱,,里面裝滿了父母的書信。這種留存書信的習(xí)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后代,。許多年后,,敬一丹和她的姐弟們分散四方,一封封飽含著思念之情的書信在家人間飛來飛去,,編織出一張無形的親情之網(wǎng),。日積月累,家里的信越來越多,,這些書信被敬一丹的母親視若珍寶,,完整地保存下來。后來,,母親開始整理這些家信,,匯編成一本家人自己翻看的冊子,,叫《我愛我家》。手捧這本冊子,,晚輩深深地感受到這些書信的分量,,他們說:“長輩給我們留下的,是生命的痕跡,,是時光的記錄,是全家人的集體記憶,,是最珍貴的傳家寶,。”
時光流轉(zhuǎn),,白駒過隙?,F(xiàn)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特別是信息與通信技術(shù)的突飛猛進,,使得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方便快捷。一個微信,、一條短信,、一段視頻,隨時可以溝通,。但我們是否發(fā)現(xiàn),,這種快捷的方式,雖然和家人聯(lián)系更為密切了,,卻很少有觸及心靈的深入交流,。談及出版緣由,敬一丹動情地說:“懷舊,,是一種態(tài)度,,不愿忘卻,必須珍視?,F(xiàn)在有很多方式可以交流,,也未必一定要白紙黑字,但是白紙黑字具有可以觸摸的獨特的力量,?!本匆坏ふJ(rèn)為,每個人對于信這種特殊的文本,,都是有特殊感覺的,,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樸素而平和的,但從中也可以看到跌宕起伏的歷史,。
展卷細(xì)讀《那年那信》,,一封封散發(fā)著時光韻味的書信,,牽動著我們絲絲縷縷五味雜陳的心緒。對于家庭而言,,紙短情長,,那些家信記錄的是家人之間的濃厚溫情。但對時代來說,,它們就是歷史長河中閃亮的浪花,。歲月和歲月留下來的記憶、凝結(jié)成的情感,,在任何時候都能打動人,,都可以讓我們在文字及其所記錄的歲月中找到我們的前輩和我們的未來,而這便是信給予我們的力量,。每封信,、每個時代、每個家族成員,、每個文字記錄的不光是家庭,,更是整個社會的過往,也是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受,。所以,,讀信,是在閱讀時代,、閱讀人心,、閱讀世態(tài)。
書信是人生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我們懷念那用筆帶著心血書寫思念的年代,,那手寫的、穿山涉水,,歷經(jīng)寒暑保留下來的泛黃信件,,不僅僅只是一種紀(jì)念,更是一種在字里行間,、歲月更迭中的回望,,值得我們永久地回味。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