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6月21日
◎陳秀梅
我家搬過三次家,,無論搬到哪里,母親都會開辟出一塊菜園,。
母親是穿過幾座大山,,從九龍大河邊嫁到?jīng)錾嚼盟_的,。一下子從山腳到了山頂,,除了海拔升高以外,,土地里的農(nóng)作物也有很大的變化,。
拉姑薩的土地每年只能產(chǎn)出一季莊稼,,除去氣候的原因,,更重要的還是缺水。
在寨子旁邊的核桃林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就有一口淺淺的水井,,供養(yǎng)著全寨的人畜飲用水,。菜地就更可憐了,全靠老天落下的雨水澆灌,。
母親用手腕般粗壯的木棒將屋子附近的一塊山地圍了起來,,防止敞放的牛羊進入菜地,糟蹋蔬菜,。
春天,,母親松土,施肥,,撒種,,背水,澆水,。等春天變成夏天,,菜地里長出一些白菜,青菜和蘿卜這些生長周期較短的蔬菜,。
等蔬菜成熟,,母親會趕在秋霜到來之前,將白菜洗凈風干,,老家稱為“干板菜”,,將蘿卜切絲在烈日下暴曬成蘿卜干,將青菜摘回洗凈,,經(jīng)開水汆過,,放入木桶自然發(fā)酵,變成酸菜,。
母親的辛勤勞動讓那塊菜園回饋了我們一些干菜和酸菜,。一整個冬天,,我們窩在寨子里,,在甑腳水里煮蘿卜干,干板菜,,燒酸湯,。
第二次搬家,我們回到了九龍縣煙袋鄉(xiāng),。這時,,我家有了一塊大一些的菜園。但那塊地依然在土坡上,,唯一好點的就是不用在菜園四周圍上柵欄了,,周圍人家不養(yǎng)牛羊,沒有禍害蔬菜的家伙了。
菜園依舊被母親翻松,,因為坡地不住水,,只能種些白菜,茄子,,土豆,,南瓜那些最普及的蔬菜,于是餐桌上就有了干煸土豆茄子,,白菜南瓜湯,,吃來吃去,也就膩了,。
第三塊菜地,,隨著我家第三次搬家而來。這是一塊上好的田地,,就在新修的屋子旁邊,。母親用鋤頭將田壟壘高了些,再將田地分成一畦一畦的,。最喜歡看母親育辣椒苗,,先將土地翻松,澆透,,然后灑下種子,,再覆蓋上稻草,這樣既能夠給種子保溫,,后來每天澆水之后也不致于讓土壤板結,。每天上學前或放學后到菜園里,除了澆水,,還要翻開稻草瞧一瞧,,看辣椒種子們發(fā)芽了沒有,發(fā)芽后長大了多少,。發(fā)芽長葉之后,,總是興奮不已??赡苌钪杏辛诉@些小小的惦記和期待,,每天都充實快樂。
過去菜地太少,,母親只種主要的蔬菜,,現(xiàn)在有了這塊菜地,她總會開辟出一塊來種下蔥蒜那樣的佐料,。每次種小蔥,,母親用鋤頭掏出一條條的土溝,,直接在土溝兩邊杵下蔥頭,栽好了,,我們兄妹幾個總會割來一捆捆的青蒿蓋在上面,。聽母親說,這樣可以防止暴雨將蔥塊根連根拔起,,青蒿的苦味還能防蟲,,看來,種菜的學問大著呢,。
“七月蔥,,八月蒜”,蔥子長得郁郁蔥蔥,,母親挖出來,,葉子和肉末做成了包子餡兒,蔥頭泡成了泡菜,。那種獨特的香味,,是母親菜園里的味道。蔥子收成后,,母親種下大蒜,,用同樣的方法,蒜頭成熟那是深秋以后的事了,。
現(xiàn)在母親的菜園里,,再也不是土里吧唧的大白菜、小白菜,、老青菜,,還種了許多“時髦”的蔬菜,比如茼蒿,,又叫安南草,,雖然它是一種常見的時令蔬菜,但這次冬天,,我卻看見它們在母親的菜園里輕柔地生長著,。此時,茼蒿已經(jīng)開花,,花心中間是一圈密密麻麻的花柱頭緊緊地擠在一起,,外面圍著一圈白色或淡黃色花瓣,與野菊花十分相像,,所以茼蒿還叫菊花菜。
在菜園的角落,,母親還種著薄荷,。因為薄荷和韭菜割完一茬又一茬的特性差不多,所以我家的薄荷都是割回來當做燙火鍋的素菜。大河邊的冬天,,薄荷也會不懼寒意伸出綠桿子,,頂出幾片小葉子,我們摘下來切細,,放入加有蔥花辣油的蘸水里,,蘸豆花來吃,那大呼過癮的吃法,,一直都是我內心深處不絕的念想,。
過完春節(jié),攀爬于蘆葦桿上的四季豆藤和土坎上的南瓜藤,,不久都會開出花來,,結出果實。
母親不善于表達,,但它的愛無限慷慨,。經(jīng)過她的辛勤耕耘,菜園的四季綠意盎然,。放假在家的餐桌上,,她的愛是每頓擺在餐桌上純天然,無公害的各種蔬菜,。每次返崗上班,,她的愛便是車子尾箱里吃也吃不完的黃瓜、豆角,、菠菜……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