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1月13日
◎蔡虹
德陽人說起文廟,個個都熟悉,,婦孺皆知,。他們熟知文廟如同熟悉街坊鄰居,。
一是文廟位置好,,位于德陽市中心南街核心圈內(nèi),。德陽人出街,,舉目皆能見到太陽底下紅彤彤的文廟萬刃宮墻,,不想看到它都不行,,它能不期而至地擠進你的眼目之中,,喚醒德陽人的所有記憶。
二來文廟的圍墻外有人聲鼎沸的文廟廣場,。文廟廣場的功能與成都的天府廣場類似,。只是規(guī)模小些,屬袖珍版級別,。文廟廣場外人聲鼎沸,,車馬喧嘩,煙火氣十足,。
三是這里有文廟小吃一條街,,香氣飄入半天云里。文廟小吃街雖不如成都的錦里寬敞,,煙火氣息似乎卻更勝一籌,。吃香的,喝辣的,,海鮮,、椰子雞、壽司,、川西涼粉,、上海煎包、竹筒飯,、麻辣燙,,香氣騰空四溢開來,聞得過路人口里的唾液使勁分泌,,不由得停住腳步,,人生一大事,吃喝去,!
外地人聽說文廟,,還以為就一座古廟。德陽人的語境里,,來文廟,,就是沖著小吃街和廣場玩耍來的,。在人間煙火的熏陶中,不吃不喝,,不唱不鬧,,就走走,看看,,飽了眼福,,再花上幾文小錢買點吃食,轉(zhuǎn)身回家去,,一身的舒坦,。至于紅墻內(nèi)的文廟,德陽人早去過了,,里面幾重殿,,幾棟樓閣,幾棵樹,,都曉得,,便繞道而過了。
文廟的名聲很響,,是德陽的一張名片,,是德陽人共同擁有的“客廳”。外地親朋好友來了,,德陽人是一定要帶來大客廳逛逛的,,它是德陽市井文化的中心,也是德陽文化古跡的中心,。
我第一次走進文廟是30多年前的事了,。是父親帶我走進文廟的。
父親那時剛退休不久,,戶口落在德陽,,自然是德陽新市民。父親一再對我說,,你應(yīng)該去看看文廟,,很值得看的。他向他女兒推薦時,,很驕傲很有底氣的,。
30年前的文廟,沒現(xiàn)在這般新,,這般大的園子。那時的文廟被蒼老矮舊的民房包圍著,,周遭民房一片灰色,,文廟也是灰色的,。文廟老得有些年頭了,據(jù)史書記載文廟始建于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應(yīng)該有800多歲的光景了,。但現(xiàn)在的文廟已不在當(dāng)年的地頭上,它歷經(jīng)劫難幾度毀損,,清道光年間(1821年至1850年)搬到德陽市中心此地重建,,算來也有近200年的歷史了。歲月的流光飛舞,,風(fēng)霜雨雪的濃抹重涂,,給廟宇上了一層如霧似霰厚厚的包漿。父親領(lǐng)著我行走其間輕車熟路,,老人家不知來過多少回了,。我那時年輕,眼里流彩,,見早上十點鐘的太陽照透霧霰,,文廟殿廊一片明光。
父親離世后,,我來德陽陪媽媽,,一個人曾走去文廟,想尋找點什么的念想縈繞著我,。
文廟已經(jīng)修繕一新,,文廟周遭的矮小老舊的房屋似被大風(fēng)刮去,新時代托出了文廟前面寬大的廣場,,配之周遭現(xiàn)代化的標(biāo)配高樓大廈,。文廟臥立其中,愈發(fā)像一位尊貴的夫子了,。
父親在世時曾說,,德陽文廟是德陽最珍貴的文化建筑,只有唯一,,沒有其二,。它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而且歷史悠久,,不僅是德陽市的寶貝,也是西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孔廟,,有“德陽文廟甲西川”之稱,。難怪我跟隨父親去文廟走走,父親有種德陽市民滿滿的幸福感,。
2021年的金秋,,我家曼妺,,曼妹的同學(xué)小玲妹妹,又邀我去文廟玩,。
那日的天空很藍,,云朵在天空中奔涌著,太陽很大,。我們從廟宇西側(cè)門進去,。一進文廟,神情自然沉靜下來,。父母在的地方謂之曰老家,,德陽的一切,包括孔廟,,讓我倍感親切,。
我們進門的右手是萬仞宮墻,墻后依次是欞星門,、泮池,、泮橋、戟門,、禮樂亭,、大成殿、啟圣殿,;兩側(cè)有“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東西廡,,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等。北墻下是一座后花園,。
漫步德陽文廟,,頓感時空如此的不可思議,緣份如此的奇妙,,父母親不退居德陽,,我怎會有數(shù)次來德陽文廟的緣份?時光荏苒,,人去物非,,如果時光倒流,我會見到父親,,見到百年前孔廟祭拜的熱鬧場景嗎,?
我眼前描金飾銀紅漆鮮艷的大殿生氣勃勃。殿前石雕的欞星門,、石徹的泮池,、精美的泮橋,,卻以蒼老的面孔,流淌著百年的風(fēng)韻,。
石柱石欄石獸在流年歲月的洗滌磨砂下,僅剩一身灰白旁的風(fēng)骨了,。每次我來文廟,,總會隔著紅色的柵欄,用目光去撫摸欞星門,,用腳步去探究泮池畔,,用手去感受泮橋上石欄的溫度。希望借此走進文廟的歲月深處,,去感受那潛藏文廟里厚重的脈動,。
我的目光如水,從萬刃宮墻上流過,。突然發(fā)現(xiàn),,宮墻巨大的琉璃瓷磚上有字,左3,,左2,,右7等等。一個個的字應(yīng)該是工匠們塑造琉璃磚時,,為了后面拼接方便刻下的吧,。百多年過去了,工匠們在辛勞中無意的留下了他們個體的痕跡,,不知道他們姓啥名誰教,,不過生命和文化就是如此無聲無息的流傳下來了。
大殿旁的廂房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薄?/span>
走過去一看,,原來是德陽公益講堂正為孩子們授課,。一年輕的女老師用清脆的嗓音領(lǐng)讀《三字經(jīng)》。
孩子們銀鈴般的聲音,,讓古老沉寂的文廟生機盎然,,仿佛百年前文廟書院的光景再現(xiàn),。
我們仨悄悄在后排落座,和家長們一起聆聽這天籟之音,。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