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9月16日
◎王春玲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和吃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小時候總盼著過節(jié),,更確切的說是在那些清苦的日子里盼著吃到好東西,,但中秋節(jié)念月除了吃還很詩意,,即使那時我們是尚未識字的孩童,依然能感覺到那份美好,。
“月”是什么呢,?那是用面粉和棗蒸的一個月亮?!霸隆庇猩舷聝缮w,,是面做的,中間夾著滿滿一層棗,。上蓋用面做上玉兔和桂樹,,有的還做上嫦娥和云彩,再點(diǎn)綴上一些紅棗,?!霸隆钡臉幼雍芎每矗星锿砩?,家里吃了飯喝了酒之后,,小孩子們就要端著“月”到街上去念了。月亮升起來,,兒歌念起來:“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麥子一個了,。念月餅了,,好年景了。念帕谷(窩窩頭)糇了,,蓋瓦屋樓了,。念煎餅了,騾子馬子一大天井了,。”這首《念月謠》是每個孩子都會唱的,,也不知從什么時候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
真正明白《念月謠》的涵義卻是長大了以后?!澳钤铝?,念月了,一斗麥子一個了”,,是用夸張手法,,寫蒸的月大,一斗麥子(45斤)才蒸一個,當(dāng)然很大了,。后面的幾句則寄托了人們對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念月謠》里的帕谷糇是一種食物,,現(xiàn)在的年輕人恐怕都不知是何物了,。濰縣方言把窩窩頭叫帕谷,把帕谷切成小方塊燴了吃,,叫燴帕谷糇,。記得小時候,帕谷放久了,,又干又硬,,難以下咽,母親就燴帕谷糇吃,。吃帕谷糇的日子是窮苦的,,但依然盼著能過上有瓦屋樓的好日子。
一輪明月升起來,,念月聲滿街此起彼伏,,高低錯落,很是熱鬧,。念月時,,孩子坐在板凳上,“月”放在面前的小桌上,,“月”上面往往都要蓋一片蓖麻葉,,中間還要燃一炷香,真是香煙繚繞,,歌聲飛揚(yáng),,一片歡樂熱鬧的氣氛。清末民初,,山東濰縣進(jìn)士梁文燦,,以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為題材,寫過《蝶戀花·濰陽十二月鼓子詞》,,一月一首,。八月的一首,寫了中秋節(jié)蒸月,、念月,、供月、賞月的過程,,其中的“棗上插香香不斷,,小兒對月聲聲念,。”描繪的就是念月的情景,。
念月的時候有些大人在街上來回走動,,有的用手掀掀孩子面前月上的蓖麻葉,看看底下的月做得怎么樣,,以此來品評這家母親的手藝,。孩子們之間也相互比,看誰家的“月”做得好做得大,。念月從月亮爬上樹梢開始,,到八九點(diǎn)鐘月亮升到半空差不多就結(jié)束了。各家的孩子紛紛端著自己的月回家,,第二天那念過的月就成了家人甜美的早餐,。我的母親不是很巧的人,她蒸的月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精致的,,但多年以后我依然記得念完月踏著月色回家的美好,。
中秋念月已經(jīng)永遠(yuǎn)成為回憶了,兒時既好吃又可念的“月”已經(jīng)無處尋覓,,那種特有的節(jié)日情趣和歡樂如今的孩子享受不到了,,我多么希望在五光十色的現(xiàn)代生活中能多保留一些富有詩意的民俗。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