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1月26日
◎張穎聰
我對不同的文化始終有一種好奇的心理。這種心理促使我去探索,有機會去熱愛,。
比如在高原上,,來自大自然的飽和色彩,,呼嘯的風和瞬息變幻的云朵讓我著迷,。半年生活在這里的時間,,來來回回走過了德格這座高原小城的不少路,,爬了不少山,,然而最愛的還是從印經(jīng)院到更慶寺這段人文與自然交錯,、曲折而有趣的轉(zhuǎn)經(jīng)路。
經(jīng)過縣委院壩往上走,,就到了熱鬧的德格印經(jīng)院,,又稱吉祥聚惠院。印經(jīng)院歷經(jīng)數(shù)百載滄桑,,藏有各類經(jīng)書,、數(shù)理、天文,、壇城等印版30余萬塊,。匠人們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近千年的傳統(tǒng),從木料選擇與加工,,瑞香狼毒紙的選料和制作,,從經(jīng)文撰寫到排版,從謄抄到刻寫到查對,,傳統(tǒng)的印刷流程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而古老的時光記憶,也鐫刻在了這印版的凹凸中,。虔誠的信徒圍著它一圈一圈順時針轉(zhuǎn)著,,仿佛每轉(zhuǎn)完一圈,就閱讀了一遍這些典籍,,就著濃濃的酥油香,,平安隨著默念的經(jīng)文鏗鏘而來。
為了保護這些古老而珍貴的印版,,游人們是不允許自行抽取印版的,。承托歲月,印版蒙上了包漿,。用手撫過印版的手柄,,讓人心靜,仿佛穿越了時光,,只聞耳畔人語響,。
位于三樓的金鼎小殿,它法輪兩側(cè)有兩只驕傲的孔雀立在上面,,云淡風輕地守護著這一切,。
離開印經(jīng)院逆著色曲河拾級而上,路過一棟棟色彩艷麗的藏式民居,,就來到了更慶寺,。更慶寺為薩迦派在康區(qū)的主寺,。進門抬頭有只很大的牦牛標本懸掛在上,進出寺院的人們轉(zhuǎn)動金色的經(jīng)筒,,時不時響起清脆的銅鈴聲,。
每次來都會拍很多很多的照片回去,每次都可以找到不同的角度,,甚至云朵形狀的變幻都會讓我驚喜不已,。這些建筑映著高原強烈的陽光,暖洋洋的酒紅色使內(nèi)心寧靜,。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過雨夜——“夜雨款款地剝奪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变冷罏r瀝的雨聲成為白噪聲,,制造一種屏蔽效果,讓人平靜而專注,。但我更喜歡高原上明晃晃的陽光,,搭配著時而飄來的柏樹丫燃燒的味道,一時澆滅周遭的世俗喧囂,,安寧悄然歸位,,在似夢似醒中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思緒飛向遠方,。
一聲“澤仁”將飄遠的思緒瞬間拉回,,路過的喇嘛看到你,會熱情地打招呼,,或用相同的話回應,,或是笑笑,和建筑的顏色一樣讓人溫暖,。極目處,,斜陽下,時見棲鴉,,貓也蹭上了寺廟涂的紅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