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12月04日
◎黃孝紀
江岸的小野果很多,。
比方說,小時候曾摘過野枸杞子吃,。那些小小的灌木叢,枝條柔軟如弧,,努力探身水邊,。它們的柔枝長著密集的小葉子,狀如米粒的枸杞子顆顆血紅,,掛滿枝條,,在綠葉的映襯下十分鮮艷。我們常連枝條一塊折來,,拿在手中既賞心悅目,,又可隨時取食,甜,!還有一種不知名的小野果,,也是叢生小灌木,那枝頭的果子形狀奇特,,或長成一個日字狀小圓柱,,或長成一個田字,扁扁的,,不及小指尖寬大,。這野果尚綠時就已能吃,成熟后金黃色,,更甜,,嚼起來脆脆的。
岸邊最多的野果當屬刺泡,。在故鄉(xiāng),,泡又叫泡節(jié),種類繁多,,其植株形狀也迥然不同,,大多能吃,個別的也不能吃,,甚至不敢吃,,比如蛇泡,。蛇泡據(jù)說有毒,顧名思義就覺得恐懼,。蛇泡的植株是匍匐在地的小草,,無刺,細長的葉莖頂著三枚葉片,,猶如裂開的鵝掌,,碧綠如玉。它們牽牽連連,,成片叢生在一起,,沒長蛇泡時,也是顯得那樣可愛,。只是當一支支細微的長莖直直地頂著一顆顆指頭大的蛇泡,,猶如火焰般的紅珠,明晃晃,,就十分瘆眼,,我們扯豬草時看到了,避之唯恐不及,。相反,,那些能吃的刺泡都令人親近,盡管全都長滿了針刺,,常把我們的手腳臉面劃出血痕來,。
覆盆子是江畔最早開花的刺泡。料峭春寒里,,它那棕褐色的還近乎光裸的枝丫間就綻開了繁花,,一朵朵小指頭尖那么大的白色小喇叭,像無數(shù)的星星,。這時候,,它的卵形葉片也才剛長出來,嫩嫩的,,翠翠的,,在春風里仿佛飄揚的小旗。覆盆子的植株大約算得上是灌木,,一根手指粗的主干筆直長上去,,一層層分出枝丫,高的能蓋過人頭,。它的木質(zhì)過于疏松,,類似苧麻稈,這點顯然與別的灌木喬木不同。覆盆子的主干和枝丫,,全都長滿了三角形的鉤刺,,枝干越大刺越大,靠近它得十分小心,。
農(nóng)歷三四月間,,是覆盆子的刺泡成熟的時節(jié),滿樹滿枝全是紅艷艷的,,粒粒飽滿如珠,,懸掛在葉間。相比江岸,,村莊的周邊山嶺上,,覆盆子更多,很多地方,,都是一大片一大片地生長,,這時候紅得如同鋪開的彩云,真是令人眼花繚亂,,堪稱壯觀。我們常常是從家來拿了搪瓷口杯,,搪瓷碗,,奮不顧身鉆進刺叢里采摘。尤其是那些差不多有拇指頭大粒的,,哪怕衣服褲子掛破,,手腳臉面劃出血口子,我們也要拼命設法弄下來,。往往,,我們是邊摘邊吃,猴相盡現(xiàn),。吃得滿嘴滿手都是紅紅的汁水,,甜,實在是太甜了,!
江岸上的地泡也多,。地泡是草本植物,不過我們小時候叫地泡樹,,高一兩尺,,叢生,枝干上密布著絨毛狀小刺,,葉片如裂開的手掌,,看起來比較粗糙。地泡花潔白明亮,,朝著天空盛開,,如同一枚枚硬幣,,比覆盆子的花大多了?;ù?,結的果也大,就叫地泡,。地泡也是由一支長滿小刺的短莖筆直頂著,,這與蛇泡頗為相似。地泡比覆盆子的刺泡成熟得晚,,很多時候,,還是黃色,未曾變紅,,就被人摘了,。因為地泡實在太大,太誘人,,大的比一截拇指還粗,。地泡紅透之后,摘下來,,里面是空的,,也不像覆盆子刺泡那樣多汁,吃起來也沒那么甜,。
江岸邊常常能看到一蓬一蓬的烏泡刺,,又叫過江龍。烏泡刺是藤本植物,,葉子大如掌,,表面和背面有細微絨毛,枝條密布尖刺,。在江流與溪水交匯的地方,,烏泡刺長得更加茂盛,沿著岸壁攀爬,,重重疊疊,。有的溪澗上面,兩岸的烏泡刺甚至枝葉交錯,,將一流清水覆蓋得嚴嚴實實,。
烏泡是成串生長,一串少則數(shù)粒,,多則數(shù)十粒,。初時,有刀尖狀的花托包裹,像緊閉的花苞,。漸漸地,,花托打開,露出一圈細微的花蕊,,中央一顆玉珠般的淺綠泡兒,,并沒有覆盆子和地泡那樣的花朵。泡兒漸大漸紅,,最后烏黑,,成了真正的烏泡。這樣黑珍珠般的一大串,,在綠葉的映襯下,,圓潤光潔,最為可人,!
摘烏泡吃的時候,,正值盛夏。我們到江邊的稻田割早稻,,或者從路旁經(jīng)過,,看到刺蓬上面那一串串亮晶晶的烏泡,就會躡手躡腳設法摘了來,。烏泡味甜多汁,,嬌嫩易破,拿在手中,,手掌手指都會染成紫黑,。吃進嘴里,,嘴唇嘴角都成了紫黑色,,牙齒是黑的,吐出的口水也是黑的,。倘使雙手在臉上一抹,,頓時成了戲臺上包公的黑花臉。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