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7月30日
◎周華
英雄與河,,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字眼,但在特定的背景下,當歷史賦與河流某種內(nèi)涵時,,河自然就有了“精神”。大渡河就是這樣的河,。
夏季的大渡河是狂野的,,黃褐色的河水夾雜著沙石,似脫韁野馬一路狂奔,。河水瘋狂撕打著河岸,,巨大的旋渦伴著朵朵浪花和如雷水聲,就像匯聚了千軍萬馬,,仿佛要讓人回到紅軍長征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到了冬季,大渡河變得格外溫順,,碧綠如玉的河水溫柔婉約,,靜靜地蟄伏在峽谷中。
時而暴跳如雷,,時而靜如處子,,這可能就是大渡河的本性。
還記得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一頭扎進青藏高原時的情景,。
從四川盆地一路西行,當汽車從云霧繚繞的二郎山東坡,,穿行到二郎山西坡時,,天空突然變得通透起來,藍藍的天像水洗過的綢緞,。大山被涂上了厚厚油彩,,幾點零星的煙霞從山凹處升騰,,在大山間追逐,最后緊緊鎖在山腰,。沒有了云霧的遮擋,,目之所及,雄偉的蜀山之王貢嘎山近在咫尺,,田園村莊盡收眼中,。山上白雪皚皚,山下綠樹環(huán)繞,,峽谷中,,一條綠色的“帶子”從遠處的大山中擠出來,又消失在群山深處,。繞過房舍,、穿過村莊,這條彎彎曲曲的“帶子”就是大渡河,。兩岸的淺褐色土地上,,城鎮(zhèn)鄉(xiāng)村像星星般散落,碧水藍天,、綠樹田園,、大山臺地,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貌特征,,還真有點像一幅天然水墨畫,讓人想起了已故蜀中國畫大家,、三峽畫派創(chuàng)始人岑學恭先生的國畫作品——瀘定橋,。
雖然時值初冬,但大渡河畔卻一點都不顯得寒冷,。相反,,伴著干旱河谷的絲絲暖風,和著冬日暖陽,,更讓大渡河變得嫵媚動人,。
瀘定,又稱瀘水,,是大渡河畔的一座小城,。城雖然小,名氣卻很大,。尤其是那座撐起共和國基石的鐵索橋,,更是如雷貫耳。鐵索橋一頭連著城,,一頭連著一塊小臺地,。在兩座橋臺之間,,十三根鐵鏈飛架在大渡河上。橋上游人如織,,橋下碧水回旋,,沒有了當年的槍林彈雨,不見了曾經(jīng)的戰(zhàn)火硝煙,,但紅軍二十二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卻在歲月更迭中愈加清晰。
河風習習,,輕輕撩開塵封的歷史,。從古到今,奔騰豪邁的大渡河,,不僅滋養(yǎng)了兩岸人民,,還留下了不少英雄故事,鑄就了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八十五年前決定紅軍生死存亡的兩次戰(zhàn)役,,就發(fā)生在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至甘孜州瀘定縣的大渡河上。兩次戰(zhàn)役不僅挽救了紅軍,,更是中國軍史上的兩大奇跡,。為什么在不足百公里的河段,紅軍會兩度渡過大渡河,?如果不是熟知那段歷史,,如果沒有親眼目睹大渡河峽谷的高險奇絕,自然無法找到合適的答案,。
大渡河古稱沫水,,發(fā)源于青海省境內(nèi)的果洛山東南麓,在丹巴縣城與小金川河匯合后始稱大渡河,。大渡河為高山峽谷型河流,,也是由川入藏進入橫斷山區(qū)的第一條大河,這里地勢險峻,,水流洶涌,,自古有“大渡天險”之說。再加之數(shù)百公里河段,,當年僅瀘定城有一座鐵索橋,,如果不從此橋通行,如果沒有船只,渡河難于上青天,。
瀘定鐵索橋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清康熙45年(1706年),索橋建成之時,,康熙皇帝御筆題寫了“瀘定橋”三個大字,,并立御碑于橋頭。從那以后,,此橋即成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歷來都是交通要沖和兵家必爭之地。
與瀘定橋相距近百公里的安順場,,當年其實就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渡口,。大渡河水浩浩蕩蕩奔涌而下,在到達安順場后,,河水平緩了不少,,河面也變得開闊起來。據(jù)史料記載,。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lǐng)的太平軍,在大渡河邊的安順場遭清軍圍追堵截而全軍覆沒,,太平天國從此灰飛煙滅,。事隔72年后,突出國民黨軍隊重圍北上抗日的紅軍,,同樣面臨著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險境。所幸的是,,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不怕犧牲,、不畏艱險,成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要讓朱毛紅軍做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后來,,安順場便有了“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之說,。而在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一詩中,,一句“大渡橋橫鐵索寒”,不僅大氣磅礴,,更讓瀘定鐵索橋從此名揚天下,。
河水東流,流走的是時光。光陰似箭,,改寫的是歷史,。今天的瀘定城,曾經(jīng)氣勢宏偉的鐵索橋,,大有被鱗次櫛比的高樓湮沒之勢,。在那片烙下紅色印記的土地上,橋還是那座橋,,河還是那條河,,城還是那座城。所不同的是,,橋的鄰居多了,,河上的電站多了,城鄉(xiāng)變得更靚了,。
鐵索橋,、鋼架橋、拱橋,、平板橋,、斜拉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可能不會有人相信,,當年紅軍用生命和鮮血打通北上通道的地方,修大橋竟然同搭積木一樣,。大渡河特大橋,、康巴大橋、貓子坪大橋,、嵐安大橋……一座座大橋就像一道道絢麗的彩虹,,連通了兩岸的城市鄉(xiāng)村。在瀘定城,,那些把名字鐫刻在共和國功勞薄上的英雄們,,可能誰也不會想到,他們的名字竟成了街道名,,老區(qū)人民就是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把他們牢牢的銘記在心里。而在那座由鄧小平題寫碑名,、聶榮臻撰寫碑文的紀念碑旁,,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已經(jīng)成為有名的長征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讓人欣喜的是,,在不久的將來,,這片紅色土地上還要建設(sh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
天塹變通途,綠水變金山,。大渡河上瘋長的除了橋外,,還有一座座大型電站。在雅康高速大渡河特大橋下,,大渡河水被瀘定電站大壩攔腰截斷,。洶涌的河水一改往日的喧囂,河谷安靜得只剩下風的聲音,。峽谷中高壩橫亙,,白云下彩虹飛架,高峽出平湖的勝景,,再配上宏偉的大橋,,讓這里成為一處網(wǎng)紅打卡點。就在距瀘定電站不遠的地方,,已經(jīng)建成的猴子巖電站,、長河壩電站、大崗山電站,,及正在建設(shè)的硬梁包電站等,,讓桀驁不馴的大渡河成了清潔能源基地。源源不斷的電力正從這里輸出,,造福國人,。
茶馬古道的馱鈴早已沉睡,川藏大動脈的馬達聲悅耳動人,。在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的號角下,,那片紅色的土地上,一個個各具特色的鄉(xiāng)村如詩如畫,。杵坭,,一處可以稱得上世外桃源的田園,憑借著紅櫻桃的“紅”,,延續(xù)著紅色傳奇,。嵐安,古樸民俗和紅軍長征歷史遺跡共存之地,,紅軍在甘孜建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quán)的地方,,走過盤山公路,走進生機盎然的古鎮(zhèn),,心靈手巧的繡娘們正在飛針走線編織著致富夢想,。磨西,,毛澤東住地舊址,,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鎮(zhèn),正在用發(fā)展的巨筆書寫時代新篇,成就全域旅游的形象代言,。
空氣中早已沒有硝煙的味道,,河風里透出富足和溫暖,成熟的黃果柑掛滿枝頭,,當年紅軍戰(zhàn)斗過的地方成了金色的海洋,。在風景秀美的安順場,粉墻青瓦的建筑與昔日的紅軍渡口緊緊相依,,一條條寬闊的游道縱橫纖陌,,一面面紅旗迎風招展,“貢嘎南麓,、紅色安順”正在成為小鎮(zhèn)的旅游名片,。入夜,紅燈籠點亮了小鎮(zhèn),,南來北往的游客們圍著紅紅篝火,,在紅軍廣場翩翩起舞。廣場邊,,一條小船在夜幕中時隱時現(xiàn),。那條船其實是復制品,它還原的是當年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場景,,復原的是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白云悠悠,碧水東流,。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行走,,沒有了金戈鐵馬的紅色大地,城鎮(zhèn)日新月異,,鄉(xiāng)村絕美如畫,。曾經(jīng)寫滿紅色傳奇的大渡河,在不斷澆灌著新的傳奇,,書寫著新的奇跡,。
大渡河,一條英雄的河,。奔騰不息的河水,,一路歡歌、一路前行,,把長征精神一直傳遞到遠方,。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