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10月28日
◎張霞
我在風中尋找搖曳的風馬旗,,在它經常飄動的神山圣湖,、崖壁隘口,、江河橋畔上空,。
我見到最美的五彩風馬旗在高高的雀兒山上,。雀兒山藏語意為“措拉”意為大鳥羽翼,,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山勢挺拔,,壁立于周圍數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素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的說法,。雀兒山為典型的冰川地貌,有大小冰川30多條,。遠隔數十里外也能看到冰川的壯景,,嘆為觀止。走到雀兒山埡口最醒目的是豎立在雀兒山石碑旁飄動的風馬旗,,就如同五彩經幡包裹了整個埡口,,也像五彩云霞隨風飄揚。
2017年6月,,我最后一次經過雀兒山埡口,,6月的雀兒山還被白雪覆蓋,路面結冰,。有輛旅游大巴,,車上都是外地來德格旅游的游客。司機師傅說:“大家都下車來看看我們川西高原的雪,?!庇慰驮诠穬膳裕S著,、歡呼著,,忽然有游客轉身看見潔白雪山、蔚藍天空,,滿目驚艷,。都說雪山是神圣的是菩薩和神的化身,雪山上住著虔誠和自由的靈魂,。他們站在埡口向天空拋灑隆達,,跪地乞求眾神保佑。我也在埡口揚起風馬,,不為祈福,,只為誦念真言,為過往游人保佑平安,。埡口的風馬旗被風吹的嘩嘩作響,,彎曲著,、搖擺著,每一束風馬旗都盡力飄揚,,仿佛在永無休止的誦念真言,,祈禱著人間幸福吉祥。
如今,,雀兒山有了隧道再也不過埡口了,,隨著隧道的通車,長久以來的交通瓶頸將徹底消除,,“翻越雀兒山猶過鬼門關”的歷史將一去不返,,那些在埡口的五彩經幡,曾經美好的愿望都在這一刻實現,,被雀兒山阻隔千年的川西秘境——圣地德格將向世人揭開他神秘的面紗,。
德格,意為“善地”,,是格薩爾王的故鄉(xiāng),。它一半在天上,一半在人間,,五彩經幡隨風飄揚,披著藏紅色僧袍的僧侶隨處可見,,虔誠的信徒誦念著經文……恍如一片凈土,,從未被人世喧囂所打擾。德格印經院,,古老的智慧寶地,,被稱為“雪域敦煌”、“藏文化大百科全書”,。經過代代積累,,印經院已藏32萬塊佛經雕版,是中國最大的藏文印經院,,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依然用雕版手工印制經文的地方,。
德格印經院,每年都吸引著很多游客來觀光和朝拜,。
信徒,,雙手合十、口誦真言,。在印經院大殿內五體投地的進行著禮佛儀式,。在大殿里請了一盞酥油燈,點燈祈福,,心靈得到凈化,。
聞著淡淡的墨香,,觸摸著深深的雕版,在紅墻之間,、佛殿之間,,祈求將自己的靈魂和肉體、過去和未來無條件交付在這里,。這里一切都那么安靜……
說起德格,,我和德格真的有很深的淵源。
我的外公隨著雅安軍事管制委員會開展征糧工作,,也就成了工作組的一員,。征糧工作轟轟烈烈開展的同時西南各省區(qū)的國民黨殘余勢力開始瘋狂的暴亂。外公說在一次執(zhí)行征糧的任務中和當地的土匪在山上周旋了一周,,結果很多戰(zhàn)友都被土匪逮住,,殘忍殺害。在這樣艱難的歲月,,外公度過了6年,,再后來學校就派外公到德格銀行上班。
從此離開故鄉(xiāng)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圣地德格,。這一奉獻就是一輩子,。
我的母親,從20多歲來德格一直到40多歲,,用她的話來說,,“我的前半生就留給了德格”。1998年,,那年秋天,。母親答應我回來給我開家長會,可等來盼去,,母親沒有回,,我等到的是永遠的傷痛。
那年秋天,,父親按慣例出車去高原林場拉運木料,,母親看見林場許多半成品的木料舍不得扔掉,就同父親琢磨著將此一一裝車帶回家做家具用,。不料,,父親在搬運最后一根木料時不慎扎傷了右腳,當時腳背就黑了一大片,,母親心疼的哭了,,很是自責。木料裝好后,,夜里下起了小雨,,在回來路上的一個拐彎處,,父親為了避讓路邊的一輛貨車,疼痛的右腳沒有踩住剎車直接連人帶車掉進了湍急的大渡河,。母親當時跳了車去救父親,,想拉住父親的手可怎么抓也抓不住,最后跟著大渡河的河水飄向了遠方……
我,,是典型“80”后,,我為什么對德格有那么深的感情,因為我的外公,、我的父母,,他們的青春都奉獻給了德格。每次經過曾經居住過的家,,我都感覺外公,、父母沒有離開我,他們的身影就在那里,,而我只能靜靜的站在家的對面凝望著那個曾經居住過的地方?,F在我離開了德格,但對德格那份情與那份愛卻一直在心里,。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