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7月17日
◎池墨
《輕輕叩響母校的門》是作家孫仲新近出版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集,,該書內容主要與作者中學時的母校沭陽縣沂河中學有關。作者回憶了當年在校園里的美好生活,,書寫了曾經(jīng)熟悉的校園風景,,回憶了朝夕相伴的師生和同窗之情,是一本校園回憶錄,。
人生最難忘的時光,,莫過于校園生活,因為那里是知識的啟蒙之地,,也是我們人生夢想起航的地方,,許多雄心壯志,就是在這塊美麗的地方立下的,,在這塊不大又不小的園地里,,我們許下了許多誓言,留下了很多笑聲,,也流下了很多淚水,。十年寒窗,一載功名,。是學校培育了我們,,是老師教育了我們,是那些功成名就的學長激勵了我們,。那些年,,在那個叫做“校園”的地方,我們早起晚睡,,有時奮筆疾書,,有時苦思冥想;有時開心大笑,,有時郁郁寡歡,,我們在勤學苦讀中默默成長。我們一天天長大,,直至畢業(yè)沖出校園,,就像一只只沖出籠子禁錮的鳥兒,有的升入高一級學府繼續(xù)深造,;有的則飛向社會的藍天,,獨自去闖蕩,去體驗生活的艱辛和不易,當然,,也有快樂和幸?!?/span>
無疑,校園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難以忘懷的回憶,,校園生活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刻骨銘心的記憶,,學生時代的點點滴滴,時不時沖擊我們的腦海,,讓我們時不時回憶起它,,想念起它。作為一名曾經(jīng)的莘莘學子,,孫仲用自己的筆,,回憶和記錄下曾經(jīng)的校園生活,那明亮的教室,、寬闊的操場,、粗壯的法桐樹,還有彎彎曲曲的小路,;回憶和記錄下老師們那充滿慈善充滿期待的目光,,以及同學們那調皮而又天真爛漫的面容,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卻又都像在夢里,,縈繞在我們的心頭,讓我們魂牽夢繞,,日思夢想,,欲罷不能……
雖然作者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中年,校園生活早已時過境遷,,但是,,他對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依然歷歷在目,;對老師誨人不倦,、充滿慈愛的為人師表的形象,仍然記憶猶新,;對三年同窗的深情厚誼,、點點滴滴,依舊念念不忘,。這本《輕輕叩響母校的門》,,雖然是作者記憶的片段,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這些回憶的片段,,將它們連接起來,,這樣,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幅完整的校園畫面,,以及連貫的校園生活,,讓我們仿佛再一次回到了過去,回到了校園……
應該說,,孫仲是一位非常勤奮的作家,,在短短的兩三年間,他先后出版了《表達時代》(時事評論集),、《成長的審美》(文藝評論集)等書,,另外還在各級報刊發(fā)表了大量文章,。這本《輕輕叩響母校的門》,,是他的又一本文集。孫仲近年來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碩果累累,,可喜可賀,,對于他取得的成績,作為他多年的朋友,,我衷心地祝賀他,!
《輕輕叩響母校的門》是一本隨筆式回憶性文集,作者主要回憶和描寫了他在母校沭陽縣沂河中學的生活片段和點點滴滴,。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飽含了對母校的熱愛之情,。《輕輕叩響母校的門》開篇就對沂河中學這所具有幾十年歷史的重點學校進行了詳盡的介紹,,讓人對沂河中學有了詳細的了解,。而文章的標題《沂河中學的前世今生》,用得恰到好處,,既介紹了沂河中學的歷史,,又展望了沂河中學的未來,在時間上做到了承前啟后,,在教書育人上,,也做到了銜接與連貫。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沂河中學這所老牌重點中學,自建校以來,,為國家為社會源源不斷地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作為曾經(jīng)的已經(jīng)走入社會的學子,孫仲思念著自己的母校,,熱愛著自己的母校,,雖然離開了校園,,但是,對母校的感情一直都在,,不僅如此,,因為對母校的想念,這種感情還日趨濃厚,,直至有一天終于在胸腔里爆發(fā)……
著名詩人艾青在一首詩里說:為什么我的眼里滿含淚水,,因為我對腳下的土地愛得深沉。這里在孫仲的身上套用一下:為什么我的眼里滿含淚水,,因為我對母校愛得深沉,。
是的,孫仲熱愛自己的母校,,所以,,他對自己的母校戀戀不忘,這本十幾萬字的《輕輕叩響母校的門》就是見證,。厚厚的《輕輕叩響母校的門》一書飽含了孫仲對母校的思念和熱愛之情,。
正是因為對母校的熱愛,所以,,孫仲在書中對母校進一步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棟梁之才,,也寄予了厚望,我想,,孫仲的這本《輕輕叩響母校的門》,,不僅僅是對過去校園生活的回憶,更是對母校的一種期待,,他期待母校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的有用的人才,,而學子遍天下,何嘗不是對母校的一種宣傳,,何嘗不是對母校的一種回報,?
這本書中,很多篇章抒發(fā)了作者對母校的回憶與懷念,,如《走進母校陳列館》《母校深處覓鄉(xiāng)愁》《懷念那棵雪松》等,,寫的是一物一景、一草一木,,蘊含的卻是作者對母校的濃濃深情,。沭陽縣沂河中學,雖然它的歷史并不算太長,,但是,,它也是沭陽縣的老學校,而且還是重點學校,。幾十年來,,它以及更名為沭陽縣建陵高級中學后,,均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而作者在為母校感到驕傲的同時也由此感嘆:“(母校)建陵歷史,,她的脈搏始終與沭陽大地同頻共振,,她的呼吸始終與祖國昌盛息息相連。建陵校史,,是鮮活的,,豐富的,厚重的,,它昭示著往者的奠基和創(chuàng)業(yè),,也召喚著來者的傳承與開拓?!保ā蹲哌M母校陳列館》)
孫仲將對母校的回憶文章歸于“校園生活”一輯,,是對母校形象的集中展示,同時也便于作者閱讀,,通過閱讀這些文章,,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懷念母校的情愫,,同時,,也讓勾起了讀者對自己母校的懷念。
二是蘊含了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釋疑解惑。唐代大詩人韓愈在《師說》中認為,,“傳道”乃教師的首要職責和第一要務,,其次才是“授業(yè)解惑”。 由此可見,,育人是擺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釋疑解惑,傳播知識,。
傳道就是傳播道德,,傳播做人的道理和培育一個人良好的品德。一個人的成長,,除了家庭因素的影響,,就是學校的影響。一個品質優(yōu)秀的家長,,一定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兒女,。反之,一個品行不端的家長,,其兒女的品行一定也不咋樣,。因為耳濡目染,,兒女一定會受到父母言行的影響。民間有句俗語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除了家庭的影響,,學校對孩子的成長成材也影響很大,。學生階段,是一個人辨別是非的階段,,也是決定一個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階段。雖然后來的社會也會對一個人產(chǎn)生巨大影響,,但是,,校園的影響奠定了一個人的品質基礎,一個品質優(yōu)良的人只要能夠堅守內心的底線,,就能抵御住社會上那些壞風氣的誘惑和侵蝕,,就能夠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而校園里,,教我們做人的就是我們的老師,,很多人會稱自己遇到的第一個老師,或者在某一行遇到的第一個老師為“啟蒙老師”,,啟蒙老師就是開啟自己的思維之門的老師,,可見第一個老師對于一個學生的重要。
老師被譽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以說,,這是對老師最高的評價,一方面體現(xiàn)了老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社會對老師的尊重。老師可以凈化人類的靈魂,,不讓我們的靈魂蒙上一絲灰塵,,所以,我們也應該擯棄內心的雜念,,讓邪念無處遁形,,讓我們的靈魂干凈得猶如一張白紙,干干凈凈,,一塵不染,。
一個人確立了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他的人生一定會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不至于走上邪路,。而每一個家長,都會希望自己孩子能走正道,、成大才,,因為只有成才的人,才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也才能光宗耀祖,,為家庭為父母爭光。這會讓父母的臉上無比有面子,,父母會因為兒女的成才而感到無比有福氣,。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老師的作用無法替代,,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國家才提倡尊師重教,因為他們?yōu)閲椅磥砼囵B(yǎng)了人才,。所以,,對于教會我們做人的老師,我們無疑是無比尊敬的,。孫仲在諸多文章中,,都表達了對老師的尊敬與尊重,如本書中《慈愛的氣息》《晚來的師生情》《三位英語老師》《教師夫妻檔》等篇章,,都是對老師的回憶,。作者在《慈愛的氣息》里回憶了自己初中時候的湯佩娟老師,,雖然作者已經(jīng)離開校園幾十年,,但是,對于湯佩娟老師關心自己的一幕幕,,至今記憶猶新,。雖然湯老師的年齡跟作者的大姐差不多,但因為當時作者很小,,所以“感覺湯老師更像是家長,,渾身透著一股慈愛的氣息”。是的,,很多年輕的教師,,他們剛離開師范院校就走上了教學的崗位,他們的年齡,,與自己的學生相差無幾,,在這些同學們的眼里,他們既是老師,,也是大哥哥,、大姐姐,。而這雙重身份,對于那些即將或者正在青春期的學生們來說,,感情也是復雜的,,他們有時候會把老師當老師,有時候會把老師當大哥哥,、大姐姐,,有時候對老師產(chǎn)生抗拒,有時候又可以敞開自己的心扉,,袒露自己的心跡,,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逆反的心理,,正是老師們所需要掌握的,。所以,有經(jīng)驗的老師,,總是能妥善地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妥善地處理好與學生的感情,從而更加贏得學生們的尊敬,。
教師承擔著把人由自然個體教育成為具有文化人格的社會個體的責任,,所以,教師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尊重,。教師是人才的培養(yǎng)者,,而人才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強盛,荀子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古人就指出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教師值得我們去尊敬,值得我們去擁戴,。而孫仲在《輕輕叩響母校的門》一書里,,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體現(xiàn)對老師的感恩之情,說明作者在學校時就感受到了老師對自己的關愛,,這種關愛一直銘記在心里,,這是老師對學生、學生對老師的感情的正常體現(xiàn)。
前段時間,,我讀到一則離校多年的學生暴打自己老師的新聞,,讓我倍感震驚的同時也倍感困惑,這需要多大的仇恨,,才能讓一個人如此仇恨自己的老師,?這需要多大的侮辱,才能讓一個人在幾十年后還能做出如此荒唐如此違背道德人倫之舉,?是的,,近年來是有老師體罰學生的新聞報道,但是我認為這只是個例,,不是主流,,對于正常的體罰,只要不損害學生的健康,,不涉及觸犯刑律,,我們應該理性對待。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 一點懲罰措施,,一些特別淘氣特別調皮特別愛搗蛋的孩子,又怎么能聽老師的話呢,?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豈不知也是可憐天下老師心啊,!絕大多數(shù)老師能夠為人師表,,個別品德敗壞的老師混入了教師隊伍,發(fā)現(xiàn)之后,,教育部門也會對其采取措施的,。觸犯法律,他們也會被繩之以法的,。但我相信,,這不是主流,他們的所作所為不能代表教師隊伍,。更多的老師還是受到學生們的喜歡的,還是得到人們的尊敬的,。古人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可見古人對老師的尊重,我認為,,這絕對不是夸張之詞,,也不是說說而已,古人身體力行地尊重老師,這種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在《輕輕叩響母校的門》里,,通過閱讀很多回憶老師的文章,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懷念老師,、尊敬老師的這種情懷,,它應該成為所有的學生的情懷。
三是浸染著同窗的友愛之情,。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校園,,只有通過寒窗苦讀,方能掌握知識,,才能在今后報效國家,。而在求學過程中,陪伴我們的是同窗學友,。孫仲用了不少篇幅,,來描寫同窗往事,文字中浸染著對同學情誼的深深懷念,,如《學弟“夏校長”》《 “大文豪”與“老教授”》《你是一個了不起的學長》等,。有意思的是《兩個家庭,三對同學》,,寫了作者夫妻與陳懷陽夫妻均是同學,,然后由此兩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而兩家的孩子因此也熟悉起來,,后來又巧合到了同一所學校念書,,由此催生了兩個家庭三對同學的趣事。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是對學生時代最好的比喻,是的,,在學生時代,,我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學習知識,學習做人,,希望通過老師的教育和自身的學習,,能夠成為今后國家的棟梁之才。一個人學業(yè)有成,,說小了是自己的成功,,說大了是家庭的榮光,再大就是對國家作出貢獻,。無數(shù)個成功人士,,他們都是通過自己在校時的刻苦學習后走上社會后的努力,才取得了輝煌的業(yè)績??梢哉f,,沒有當初學校的培養(yǎng),也就沒有他們的后天的成功,。在校期間,,每個人都會有遇到同學,通過朝夕相處,,一些人成為最好的朋友,,他們的友誼,并沒有隨著走出校門而結束,,而是得到了延續(xù)和加深,。同窗之情最純潔,那時候,,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尊卑之別、沒有貧賤之分,,同學間相處的是心,,相處的是情,他們沒有利益驅使,,沒有得失考慮,,這種同學情是最真最美的,也是最值得回憶的,。我們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場景:離開校園的同學多年后重逢,他們緊緊地握住老同學的雙手,,一句“老同學,,這些年你還好嗎”勝過千言萬語,一句“老同學,,我想你了”體現(xiàn)了最真的情,。
也許是同在一個小縣城的緣故,在孫仲的《輕輕叩響母校的門》這本書里,,既記載了同學的“往事”,,也敘述了同學的“今生”?!巴隆笔菍^去的回憶,,“今生”是他們離開校園走上社會后的繼續(xù)相處,同學間友誼的延續(xù),,在孫仲的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校園情、師生情,、同學情是《輕輕叩響母校的門》這本書的主線,,我在想,圍繞這“三情”,,孫仲的情感也算是得到了抒發(fā)和宣泄吧,?《輕輕叩響母校的門》的出版,也算是讓孫仲放下了心中積郁已久的塊壘了吧,?
最后仍然想重復一句:孫仲是一位非常勤奮的作家,。說孫仲勤奮,不僅僅是最近幾年接連出版自己的著作,,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出版了影視評論集《點到為止》,對于他來說,,今天取得的成果,,是一種厚積,也是一種延續(xù),。作為好友,,我也為孫仲高興,一是敬佩他筆耕不輟,,堅持寫作的精神,。二是祝賀他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俗話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文學的道路沒有止境,我衷心希望孫仲在文學的道路上能夠越走越遠,,祝愿他在文學上能夠取得更大的成績,。再一次祝賀他!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