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1月11日
色達(dá)縣達(dá)則公社的獸醫(yī)正在采集擦藥。(拍攝于1976年5月)
康定縣東俄洛公社新都橋生產(chǎn)隊的農(nóng)民夜校,。(拍攝于1976年5月)
◎龔伯勛 文/圖
天無絕人之路,。“困難時期”只要到了鄉(xiāng)下,,總能找到些充饑之物,。除了下河弄魚,上山套野物,什么獐子,、麂子,、兔子、“撒帕”(藏語,,就是竄草雞)之類,,都可弄到。到了夏秋時節(jié),,三晴兩雨,,鉆進(jìn)林子里,來到草壩上,,什么青菌,、白菌、松毛菌,、牛肝菌,、大腳菇等等各色各樣的菌子俯身可拾。至于那遍地的野菜,,就任你采摘了,,只是要多向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請教,小心些,,就不會采到鬧人的東西,。
那些“山珍”“野味”中,給我留下印象的,,要數(shù)那“鹿耳韭”(以往有人將它寫作“六二韭”的),。多年在鄉(xiāng)下工作,兩句“三吹三打,,酒菜不離”的口溜子和與之生出的那些個故事,,留給“局外人”幾多遐想。想必“走山人”那野趣橫生的走山生活中,,還多少有幾絲兒浪漫,。
所謂“走山人”,就是對那些在不同季節(jié),,進(jìn)山采藥,、狩獵的山民的泛稱。他們是些在高山,、林莽中找生活,,在艱辛中尋快活的人。采挖蟲草,、貝母的時節(jié)一到,村民們就邀約走山,一到山上就找個巖窩,、搭個棚子住下,,在大山里艱辛“耕耘”,過起“三吹三打,,酒菜不離”的生活,。“三吹三打,,酒菜不離”其實(shí)就是他們對這山野生活的調(diào)侃,。那“三吹三打”,說的是將面粉(有玉米面,,也有麥子面)做成饃饃后,,就著火塘,埋在子木灰中燒,,幾翻幾烤,,燒熟之后,掏出來再“三吹三打”,,吹打(拍)掉上面沾的柴灰后,,一個個“火燒子”饃饃就干干凈凈,又泡又香又脆的“火燒子”饃饃就“出爐”了,,再佐以“酒菜”,,便就著山野之氣,飽享“口?!绷?。這“酒菜”,就是他們對一種叫“鹿耳韭”的野菜的戲稱,。那“鹿耳韭”,,生在山野,那葉兒嫩綠溜長,,中間略寬,,形似鹿子耳朵,味跟家種韭菜一樣鮮美,,故稱“鹿耳韭”,。這尤物,可涼拌著吃,,也可切碎摻在獐子,、麂子肉中拌成餡,包包子,、餃子吃,,那包子的味道么,,不下天津的“狗不理”!
“困難時期”,,住在大院里的同事們,,差不多都是在折東的大渡河畔或折西的木雅地方渡過的。那年,,縣委“一把手”帶領(lǐng)縣委工作組在營官區(qū)的拔桑生產(chǎn)隊蹲點(diǎn),。這個隊就在緊鄰塔公草原的松林口邊。蹲點(diǎn)調(diào)查,,忙過一陣子,,也有散淡的時候,大家就趁閑到松林口山上,,一來放松放松,,二來也找些“代食品”。
正值初夏,,草木繁生,,山林中各種山菇、野菜多多,,頭數(shù)又嫩又香“鹿耳韭”最是誘人,,一會功夫,大伙就采了幾挎包,。
回到生產(chǎn)隊,,正巧放牧員從牧場上馱回一支遭狼咬死的綿羊。一頭死羊的肉太少,,百多號社員咱分,?放在保管室難免不臭,保管員只得“照顧”工作組,,賣給下鄉(xiāng)干部“改善生活”,。“一把手”是華北人,,喜面食,,正好大家湊的糧票到糧站買回了幾斤白面,領(lǐng)導(dǎo)一張羅,,全組齊動手,,一頓美美的韭菜羊肉餡水餃,足足地解了同志們多日的饞,。
那年月,,能有頓韭菜羊肉餡水餃吃,算是難得的口福,,令人久久難忘,?;乜h匯報工作時,我們又特地到松林口討了好些個“鹿耳韭”帶回鍋莊大院,,與家人,、鄰居共享。
今天,,一提起“鹿耳韭”,那段飽受饑餓折磨的無奈歲月中的幾多往事就浮現(xiàn)眼前,。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