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8月24日
◎賈登榮
近年來,,文壇上流行一種說法,,就是大凡主旋律題材的作品,都屬于“叫好不叫座”,。以至于有的作家便聲稱,,只寫迎合市場,、迎合讀者的作品,,不寫主旋律題材的作品。然而,,這種說法在閱讀作家馬平先生的中篇小說《高腔》之后,,卻被徹底顛覆了?!陡咔弧愤@部以當前轟轟烈烈的扶貧攻堅為主題的小說,,做到了政治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tǒng)一,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與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是一篇既能“叫好”,,也能夠“叫座”的優(yōu)秀作品。
《高腔》是以川北一個叫花田溝的地方作為背景的,。小說圍繞柴云寬,、米香蘭、米長久這個特殊的貧困家庭展開故事情節(jié),,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讓人過目難忘的藝術形象。柴云寬作為一個倒插門的女婿,,因為川戲的沒落而失去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因為不擅長農事而變得游手好閑,成天東游西串,,把沉甸甸的家庭責任全部扔給了妻子米香蘭一個人,;米香蘭是一個既忍辱負重,又十分要強的女人,。家中有癱瘓的父親,,有大量的農活,還有年幼的兒子,,幾副重擔一并壓在了她的肩上,。她變得沉默了,天天象陀螺一般,,干家務,、忙農活、護理父親,,人也基本不與外界聯(lián)系,,自我封閉了起來;然而,,面對如此的窘況,,她并不愿意承認自家是貧困戶,不肯參加村上的扶貧會議……米家的情況被省上下派的第一書記丁從杰,,市文化館幫扶干部滕娜獲悉后,,她們主動上門,,把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送到米家。經過一次又一次耐心勸說,,反復走訪,。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懈的努力,,終于有了收獲:米香蘭沉默的心扉敞開了,從沉默與封閉狀態(tài)中走了出來,,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走上了久違的戲臺,唱起了川戲高腔,,還積極參與村干部的競選,,挑起了村主任的擔子,為花田溝的發(fā)展貢獻力量,;癱瘓多年的米長久也露出了幸福的微笑,,終于愿意把埋藏在心中的薅草鑼鼓全部奉獻出來,讓中華民族的非物質遺產一代代傳承下去,;玩世不恭的柴云寬也開始迷途知返,,找回了自我,積極發(fā)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在村辦合作社一展身手,。
作為一篇主旋律題材的小說,自然也要塑造扶貧干部的形象,。應該說,,《高腔》在方面也是十分成功的。無論是省上下派的第一書記丁從杰,,還是市上的扶貧干部滕娜,,都個性鮮明突出。丁從杰雖然來自省級機關,,對農村工作,,尤其是扶貧工作不太熟悉,但他謙虛好學,,并善于運用自己所長,,為花田村老百姓實實在在的辦事;而當扶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績后,,他卻以回城治病為由,悄然無聲的離開,,回到自己原來的工作崗位,;而在重返花田村時,,也沒有驚動任何人一個人,而是悄悄的站在觀眾群體中,,觀看米香蘭在舞臺上表演川戲,;而作為市文化館干部的滕娜,更是用自己的優(yōu)勢,,為米香蘭這個特殊的家庭排憂解難,。不但拯救了一個貧困家庭,而且拯救了瀕于失傳的薅草鑼鼓,。這些扶貧干部,,她們都沒有空洞的說教,也沒有大段大段的引用文件講話來宣傳鼓動,,而是用一個個無聲的行動,,來贏得群眾的信任。這樣的扶貧干部形象,,也是立體的,,有光彩的,讓讀者記得住的,。
《高腔》的藝術感染力還表現(xiàn)在它的結構十分精致巧妙,。這篇小說的發(fā)生地是花田溝,一個與“花”有關的地方,,而小說的開頭是這樣的,,“屋前那棵白玉蘭又開花了”,又是與“花”相關,,而在小說中間又穿插了圍繞一株七里香展開的恩怨情仇故事,;而小說的最后又是以村上與人合辦“月季博覽園”結尾??梢哉f,,小說是以“花”為媒,層層遞進,,敘述故事,,塑造人物。
應該說,,《高腔》這部中篇小說,,主題突出,故事生動,、人物鮮明,,結構精致,是一部生動講述脫貧攻堅偉大戰(zhàn)役生動故事的精品力作,。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