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5月01日
◎尹向東
那時候我二十一歲,,在銀行工作。至今我仍然清晰記得在《甘孜日報》發(fā)表第一篇稿子的情形,。我寫了一篇關(guān)于抗火英雄賴寧的散文,,工工整整謄抄在方格稿簽上,懷著忐忑的心情,,投入郵箱,。我得到通知,稿子將在某期刊出,??偢杏X那一天陽光明媚,這是記憶的一種錯覺,,更準確地說,,是心情的寫照與投射,。我把這消息告知了父母,在磚廠工作的父親那一天專注地等在辦公樓前,,張望著郵遞員的到來,。我則一次次從銀行跑向郵電所。終于拿到報紙時,,看見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種異樣的感覺,既熟悉又陌生,。那天下班回家,,從銀行到磚廠,我走在這條熟悉的路上,,總感覺每一個人都在看我,。從那以后,閱讀每天的《甘孜日報》成為我重要的生活,。
沒想到這一寫,,竟注定了我畢生的追求。還記得當時副刊的編輯是竇零,,像竇零,、楊丹叔等等,這些大名鼎鼎的名字每天從報紙上見到,,讓我向往不已,我在腦中按自己的想象勾勒他們的光輝形象,。我同樣不知道他們后來成為我生命之中極其重要的朋友,。
從寫賴寧,到寫各種散文,、散文詩以及詩歌,、微小說等等,我漸漸成為《甘孜日報》副刊的???,也成為《甘孜日報》廣大讀者心目中的作家。因報紙篇幅所限,,我后來寫中短篇小說,,去各刊物發(fā)表,漸漸在《甘孜日報》發(fā)表得少些了,,我還記得許多人見我,,總愛問:“最近怎么沒在報紙上看見你的文章了?別放棄,,堅持下去,,要不然就可惜了,。”我知道他們那顆激勵的心,,我同樣知道,,無論在怎樣大的刊物發(fā)表作品,在甘孜人的心目中,,都抵不過《甘孜日報》,,這是一種親切,一種貼著肌膚的溫暖,。
作為《甘孜日報》的老作者,,不僅與編輯們成為朋友,報社好幾屆的總編,,也都是好朋友了,。從郭昌平、阿蓮,、陳思俊,、根秋多吉,到現(xiàn)任總編洼西彭錯,、扎西,、田杰等,無一不好,。這是另一種親切,,雖然與《甘孜日報》社沒有工資關(guān)系,卻總感覺自己是其中的一員,。因此,,報社的發(fā)展,也是我重點關(guān)注的,,從昔日小報,,到后來的大報、彩報,、日報,,每一步都凝聚了報社人的心血。從萬元找尋《康定情歌》的原作者,,到萬元找尋辦報點子,。這些大手筆,不僅引起了州內(nèi)州外廣泛的社會影響,,更彰顯了《甘孜日報》人草原般寬闊的胸懷,。作為一個純文學作家,我當然更關(guān)注副刊的變化,,從昔日的“雪花”,,發(fā)表各類短小,、精美的散文、詩歌等,,到現(xiàn)在的康巴周末,,整版推出各類甘孜州的文化資源,不僅由業(yè)余作者供稿,,更有報社專業(yè)記者深入考察,,寫出專題的文章,可以看到,,報社副刊從最初的寓情,,發(fā)展到對自身文化的深入挖掘,一張報紙,,已把傳承和弘揚康巴文化,、為未來夯實基礎(chǔ)資料的歷史重任擔到了肩上。這是《甘孜日報》所有人員的精神寫照,,也是他們超越了職業(yè)的情懷,。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