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8月04日
■夏壩丁真
雍珍湖位于素有“香巴拉糧倉之鄉(xiāng)”的鄉(xiāng)城縣青德鄉(xiāng)青布日神山之背,,是蓮花生大師和六世噶瑪巴神跡抒寫的“凈土”,。這方水土因雍珍湖在香巴拉歷史的扉頁烙印下了最美麗,、最輝煌,、最榮耀的記憶,。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這里的人將生命唱成了一曲曲悠長而動聽的詩歌,。夢起程之時的清晨,,我與同伴驅車來到薩鈣日徹,,馬匹與牽馬人已等候多時,看到我倆的到來,,其中一位右肢殘疾的老者走過來親切握住我的手說:“原來是你倆啊,,太好了。我還擔心縣上派來女同志,,那樣今天的工作就難度大了,。以前我也隨水電工作組進過山,工作組里的女同志走到半路就開始叫累,。”看著老者臉上收藏不住的喜悅,,我沒有理由質(zhì)疑老者進山服務的初衷。迎著清脆的馬鈴聲我們開始了進山采風的旅程,,一路上我與老者聊了許多,。老者叫尼瑪,是村會計,,也是熟悉雍珍湖地形山路的人,。本來老者手腳不便,,但聽說縣上要將青德鄉(xiāng)重點開發(fā)打造成“白色藏房旅游風情村”,心情非常激動,。這次,,青德民俗文化采風指路工作的任務,也是他向鄉(xiāng)黨委,、政府主動請命的,。
青德,藏語譯為“佛珠的上半”,,也是鄉(xiāng)城的“臍帶”,。從古至今,這里是經(jīng)濟繁榮,、人口密集的“寶地”,。青德加熱拉宮大殿中央塑著噶瑪巴,右側塑著蓮花生大師,,左側塑著宗喀巴師徒三者,,這種多種教派共存的景象非常罕見。藏族傳說中的遠古智者——斯巴老人就曾對這片土地預言性地贊美道:“土地潔凈如蓮花寶座,,道路交匯似金剛法杵,,這里是富者卸下馬鞍子休憩的地方,這里是乞丐放下打狗棒安居的地方,,有百馬歇腳的草場,,有百鳥筑巢的樹叢,是疲憊的旅人喝酒的地方,,是倦怠的馬兒吃草的地方……”多民族,、多教派、富貴貧賤和諧共融之美就是青德民間文化的閃光點,,這片流動著詩情畫意的土地,給予了我們太多的遐思,,猶如天堂眼睛折射出的靈氣,,讓人無法用理智去思考。面對善惡和欺壓,,曾經(jīng)青德熱血男兒奔赴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用智慧和勇敢抒寫了香巴拉傳奇的歷史。
當我們走到半山腰回望如珍珠般散落的白色藏房群,,我壓制不住對故鄉(xiāng)久違的思念之情,,這種感情旁人是無法理解的,一幢幢白藏房點綴著綠翡翠般地家園,,吉祥與繁榮飛翔的故鄉(xiāng)奇特絢爛的民俗文化像清泉般透明清澈的流淌,,樸素而內(nèi)斂的故鄉(xiāng)人將生活點化成了童話世界的美麗與無暇,。山路彎彎情難收,路旁荊棘與花草散發(fā)出的淡淡清香,,猶如慈母的飛吻,,將我的思緒貼上了飛翔的翅膀。假如時間沒有那么匆忙,,我多么希望能傾倒于花草叢認真數(shù)數(shù)故鄉(xiāng)夜空的星星,,還有翻動虔誠的吉祥祝福。與老人的談話中了解到“薩鈣日徹其意是有土權之意,,寺廟每次舉行各種法會都要給薩鈣日徹留五位僧侶的份,。”百年風雨洗禮的薩鈣日徹如今只剩下了殘墻斷壁,所有曾經(jīng)的記憶在風的翅膀下已珍藏進無人問津的角落,。仰望掛滿“眼淚”的天空,,陰陰晴晴間,我們來到了離雍珍湖不遠的牧場,,四周環(huán)繞的群山和延伸的草甸述說著它的富有,,只是昔日牧場生活的繁榮,唯有風雨侵蝕的朽木與巖石圍壘的遺跡在重溫,,寬廣的牧場只剩下一座炊煙裊裊的帳篷獨守著屬于他們的寂寞與孤獨,。當聽到馬鈴聲和牧狗的狂叫,帳篷內(nèi)走出約70歲的兩位老人,,兩位老人非常熱情地盛邀我們進帳喝茶,。只是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停留,只好從馬背上用相機記錄慈祥的老人和他們捻動的佛珠,。
夢展開之時的路上,,四面嶙峋的奇石,色彩斑斕的草甸,,聳立如云的群山,,還有悠閑的牛犢,所有離詩歌與童話最近的圖象都在這里自由的跳躍,,一切都凝結成了時針無法席卷的美麗與永恒,。面對不敢用世俗雙手觸摸的景致,我的思想激動,、虔誠,、飛翔,渴望自己也能融身于自然和諧之美醉倒一萬年,。
隱藏于鳥語花香間的雍珍湖,,湖面蕩漾著一圈圈美麗如詩的波紋,湖中央猶如馬墊般地草坪,非常引人矚目,,面積不大的高山湖,,就因這塊神奇的草坪,引來了四面八方信教徒們虔誠的朝拜,。據(jù)說,,當年青布日神山妻妾二人出于嫉妒欲想阻擋前來傳播佛音的蓮花生大師,大施法術使湖水噴涌沸騰,,蓮花生急忙之下,,將坐騎的卡墊摔向湖中央鎮(zhèn)水,湖水退下了,,而卡墊般的草坪就神奇的留在了湖中央,,小小的高山湖從此走進了青德人朝圣的夢中。我們圍坐在湖邊吃干糧時,,兩只突然飛來的鷹盤旋湖面翱翔而過,,看著鷹的銳眼傲視的神情,我們仿佛看到那是守護者發(fā)出的警示,。一旁的尼瑪老人立刻雙手合十跪地朝拜,,并告訴我們:“雍珍湖非常神奇,只要朝圣者大聲叫喊,,立刻就會下起暴雨,。”鷹飛走了,而天空落起飄飄灑灑的雨點,。突變的天氣下,,我與同伴拿起相機開始拍攝全景及湖中暢游的魚兒。便匆匆忙忙離開了雍珍湖,,沿著山頂重走蓮花生與噶瑪巴曾經(jīng)經(jīng)過的路線,。夏季的山巔豐滿迷人,到處都是花的艷麗和草的茂盛,,踩著天然的地毯,,一路欣賞著奇石嶙峋與奇樹滄桑。行走在高高山巔,,天是那么的近,,離天堂的遐想那么貼切真實。而尼瑪老人更是如孩童般激動萬分,,幾乎忘記了自己是殘疾,指著奇形怪狀的野杜鵑樹,,吩咐我多拍攝幾個鏡頭,,并很有感悟的說:“游客們不就喜歡這些嗎?”面對老人興奮的樣子,我問尼瑪老人“蓮花生大師不是被青布日妻妾阻擋了嗎,?怎么又會出現(xiàn)在這里,。”老人回答說后來還是請進來了。他指著花莖呈紅色,,花朵為粉紅色的一叢野花說,,這就蓮花生大師浸泡飲用的茶,叫白瑪蓉嬌,,其意為蓮花生飲用的好茶,。聞聞花的清香,老人很珍貴的摘下了幾瓣“白瑪蓉嬌”,,又繼續(xù)向前帶路,。
來到另一座山的拐彎口,就是一叢奇石重疊擎天的石景觀,,四周陡峭的山巖上茂樹圍繞,,經(jīng)幡飛揚。老人將我們帶到一顆豎立的凹型石邊說:“蓮花生大師走到這里時,,青布日施法突降鐵雨,。于是,蓮花生融身石頭避雨,。”如今,,還可以清楚的看清蓮花生盤腿打坐的“神跡”,石頭高約8米,,寬1米左右,,如鐵彈大小的小石子爬滿石面,而周邊的石頭如孔雀,、飛鳥,、猛虎。據(jù)說,,蓮花生大師避雨之時,,專心傳播佛音,禽獸群聞佛音紛紛相聚而來,,才有了如此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觀,。離開時,老人一再要求我為他照張依石磕頭的照片,,說他一生沒有機會再來朝拜了,,就當作最后的留影。拍完照,,我們進了茂密如織的青杠林,,低矮的叢林間散發(fā)出陣陣松茸菌特有的香氣,。當時,為留住怒氣的蓮花生大師傳播佛音,,人們在一塊約300平米的草甸上,,說著“日徹靜道者的豬跑到地里拋土,沒人管只好靠沒生育女人的兒子追趕,。”蓮花生聽到離譜的話,,覺得非常好奇,便走近傾聽,,這樣才消減了內(nèi)心的怒氣,。擇一處參天松樹映照的凈地,暫住下來傳播佛音修道,。遺址大小仍輪廓分明,,有三間分隔的房間,約50平米,,時間煎煮的石頭長滿苔蘚,,盡情述說著年代的久遠和歷史的記錄。夢落地之時,,天色漸漸變黑,,香巴拉這塊人神向往的土地,開始進入夢鄉(xiāng),,而我的夢開始蘇醒,,一切又是如此的清晰,眼前浮現(xiàn)的景象和腦海泛濫的郁悶,,不得不讓我接受不想接受的現(xiàn)實,。走近城市街道,疾馳飛奔的汽車如流水般穿梭,。刺耳的汽笛聲,,人群的吵鬧聲,閃爍的七彩燈,,讓我清楚的聽見夢落地的聲音,,以及我心淌下的幾滴淚水。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