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6月28日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當這千古絕唱讓人們唏噓慨嘆蜀地的交通狀況之時,,在遙遠的德格縣各麥村藏民,,以他們的智慧、勇敢和無畏,,用木筏沿金沙江飛瀉千山萬嶺之間,,用生命連接起了一條通道。
生活在橫斷山深處,,金沙江峽谷間的德格縣各麥村藏民每當需要建筑新房,,筑房的主人就會邀村里的壯年男人提早一年進山伐木。伐木建房有許多規(guī)矩,,大多會根據(jù)建房的規(guī)模,,依照遵循古老的規(guī)律,選大小適中的林木砍伐,,決不能貪多圖大。
藏民們把已砍伐后的原木陰干一年后,,順高山谷道放至金沙江邊,,再用荊藤編織成條,將原木扎成木筏,,木筏兩側(cè)分別安置5—7根長槳,,順江放排,遠觀木筏如在江中飛行,,故稱“飛排”,。放排前,通常要舉行一個小小的祈福儀式——煨桑,,為充滿艱險的旅途帶來平安和吉祥,。
飛排順著流水的力量,漂流沉浮,。排上的漢子們手持船槳,,齊聲喊著號子,相互鼓勁,。他們的號子聲合著江水奔騰的節(jié)拍,,吼碎了生活的寧靜。熟識水性和地形的總舵手,,細致地觀察著前方的水流,,沉著冷靜地指揮著每一個劃槳的人??此瞥练€(wěn)的江水隨時會險象環(huán)生,,危險無處不在,意外也常有發(fā)生,。但是,,這種簡易的水上交通工具,,能承載千斤重量,避免了人背馬馱的繁瑣,,也減少了一大筆運輸開支,,當?shù)夭孛駛円惨恢毖永m(xù)著這一古老的水上運輸傳統(tǒng)。
如今,,隨著黨和政府對藏區(qū)持續(xù)的關(guān)懷,,今天的德格縣各麥村藏民的生活質(zhì)量有了大幅提高,懂得制作飛排,、駕馭飛排的人也越來越少,。即將逝去的飛排,帶著地域文化,,帶著曾經(jīng)的輝煌,,走向歷史深處。但對金沙江飛排千絲萬縷的記憶,,卻能幻化成德格藏民熱愛生活的崇高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它閃爍著民族智慧的榮耀與光輝。
峨影集團,、峨影音像公司等單位聯(lián)合攝制的紀錄電影《金沙江飛排》,,以紀錄片的手法,跟蹤拍攝了德格縣各麥村的漢子釆伐,、扎排,、漂木的過程。詳實再現(xiàn)了即將消失的以水運方式放木的原型,。由于粗放的水運漂木破壞性大,,損耗大,大規(guī)模的漂木在近20年逐漸停止,。但在金沙江上游深山峽谷中藏人的民居建筑和生活必須,,仍然要使用完整粗大的原木。他們在遠離居住點的深山上選擇性的釆伐后,,沿用了古老的水運辦法,,將這些原木運送回家。這即是《金沙江飛排》記錄的也是當下還在發(fā)生或?qū)⑾У氖虑?。同時,,影片還記錄了康巴文化保留的許多罕見的古老民族習俗,它特有的開放性,,飽含著文化交融產(chǎn)生的新內(nèi)涵,,并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無窮魅力。
峨影音像有限公司以紀錄電影的方式,,探索性選題,,以求藝術(shù)形式與內(nèi)容的突破,,這是一個有著前瞻性的大膽嘗試。這樣的探索一方面來自于國家對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視,,另一方面來自于黨的十八以來,,所提倡的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2015年12月,,《金沙江飛排》榮獲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族影像類),;2016年7月,央視一套在《中華民族》欄目播出,,引來好評如潮,。 (德格縣委宣傳部供稿)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