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6月19日
魚通服飾,。
魚通民居,。
魚通鍋莊。
【開欄語】我州是歷史上最早期民族頻繁遷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帶,,又是內(nèi)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樞紐,,藏漢貿(mào)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馬互市”的中心,。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多元性文化歷史印跡和鮮明的地域特征交織,,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民族風(fēng)情絢麗多彩,。我州藏文化在早期就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符合文化,。這種復(fù)合文化不僅體現(xiàn)出藏文化對其他文化的融合,、吸納、尊重,,也讓甘孜文化展現(xiàn)出了它獨特的文化魅力,。隨著社會發(fā)展,時代變遷,,很多獨特的甘孜文化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瀕臨被遺忘的境地,本報策劃的“文化識康巴·另眼看甘孜”欄目,,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州的歷史文化,。
川西民族走廊地區(qū)分布著一些名為藏族而實則具有獨特語言、文化色彩的古老部族,,居住在康定魚通地區(qū)境內(nèi)大渡河沿岸及周圍山區(qū)的貴瓊?cè)吮闶瞧渲幸恢?,他們長期以來一直生活在長不足20公里,寬不足1公里的地域內(nèi),,其四周都為其它民族所包圍,,但他們卻較完整地保存了與周邊民族具有巨大差異的本民族獨特的文化。
大渡河沿岸,,峰巒聳翠,,溪流潺潺。青山與綠水環(huán)繞間,,一支約7000人的藏族特殊族群生活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四周都是其它民族,,盡管被包圍,,但他們卻較完整地保存了與周邊民族差異巨大的獨特的本民族文化,,他們自稱為“魚通人”。
魚通人生活的地區(qū)叫做魚通,。這讓魚通這個詞既成為了一個地名,,也成為了一個族群的名稱。作為地名,,“魚通”最早得名于唐宋,,至今未曾改名?!棒~通”始見于文獻就與土司制度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元,、明,、清三個朝代相繼長達六百多年間,是各代魚通土司的屬地,,其地域大致包括康定東部和瀘定西部的大渡河沿岸地區(qū),。而現(xiàn)在的魚通地區(qū)則是指今康定的魚通地區(qū),而當(dāng)?shù)厝擞职阳~通分成了上魚通和下魚通,。
在魚通地區(qū),,中老年男子都喜歡在頭上纏上又厚又重的盤頭帕,所以有學(xué)者認為“魚通”是藏族對居住在這里部族的稱呼,,“魚通”一詞是藏語音譯,,因為藏語“魚通”意譯為“纏頭巾的人”。也有學(xué)者認為“魚通”是自稱,,是魚通語“戈羌”的音譯,,非藏語,然而魚通語“戈羌”是何含義已無人得知,。于是,,作為一個族群名稱“魚通”被覆蓋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這種神秘,,還來自于其族源,,因為魚通人有語言而無文字,所以并無歷史記載來考證其民族的源頭,,而學(xué)術(shù)界對此的認識也僅僅停留于猜測,。有學(xué)者認為魚通人是古代生活在四川雅安地區(qū)的青義羌;有學(xué)者認為魚通人是秦漢時期從黃河流域南下的古羌人,;也有學(xué)者認為魚通文化與在阿壩州岷江上游的羌族文化極為相似,,由此推測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相同的族源關(guān)系。然而,,推測僅僅是推測,,目前,,魚通人的族源對世人來說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長不足20公里,,寬不足1公里,,這就是魚通人生活的狹窄地域。千百年來,,他們生活在這相對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里,,保持了其語言的獨立性與獨特性。魚通話有語言,,但未能形成文字,,其語言經(jīng)過口口相傳保存到今天。至今,,魚通人依然使用著古老的部族語言,,而這種被稱為“地腳話”的魚通話僅在魚通地區(qū)方圓40公里之內(nèi)流傳,一出魚通區(qū)域,,任何地方的人都無法聽懂,,它與藏語和周邊其他民族的語言差異很大,只是偶爾會使用漢語或藏語做一些借詞,。學(xué)術(shù)界將魚通話命名為“貴瓊語”,,貴瓊語屬藏緬語族羌語支。
在魚通地區(qū),,不少人還保持著古老的裝束,,男子穿青色或黑色的長布衫,用布帶束腰,,勞作或天冷時會在外加一件用動物皮加工做成的皮褂子,,老人以青布包頭,帕長約3丈左右,,纏成大盤頭,。女子也穿長衫,頭戴方形青色頭帕,,腰系圍腰帕,。頭帕繡有彩色花邊,發(fā)辮用青色,、藍色或紅色的絨線盤于頭帕之上,。圍腰帕為梯形,上窄下寬,,邊緣用藍色或淺綠色布料做裝飾,。圍腰帕分為兩種,一種繡著各種精美圖案,一般在重大節(jié)日和喜宴上穿戴,,一種比較簡潔素凈,,一般在日常生活中穿戴。
每一個族群都有其獨特的歌舞形式,,魚通也不例外,。
魚通音樂以山歌為主,唱腔高亢婉轉(zhuǎn),,也是通過口傳身授來傳承的,,內(nèi)容多以勸化為主,題材涵蓋家庭和睦,、夫妻和睦,、敬老行善、人格品德,、勤儉持家等,,目前傳唱較多的有《十二杯子酒》《看郎哥》《盼娘歌》等等。有部分古老的山歌歌詞為魚通古語,,目前只有少數(shù)老人還會唱,,而其歌詞含義已不能完全解釋了,。
魚通鍋莊是魚通地區(qū)最傳統(tǒng)的一種舞蹈,,在幾百年前已開始流傳,它在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使其舞蹈獨具特色,。魚通鍋莊動作幅度小,剛?cè)岵?,步伐先慢后快,,剛勁有力又柔美飄逸。在魚通地區(qū),,跳鍋莊仍然是節(jié)慶婚宴時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無需什么演出場地,只要興之所至,,人們便圍成一圈,,中間放一張桌子,上面擺放酒,、臘肉,、錢、米或麥子,。男女老少身著長衫,,分成兩隊,男女領(lǐng)舞各一名,眾人隨著領(lǐng)舞之人對唱對舞,??谥谐~一出,手,、腳便跟著甩出,,歡樂喜慶便隨之而至。同魚通山歌一樣,,魚通鍋莊目前也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才會跳了,,由于沒有文字和曲譜,古老的魚通歌舞正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境況,。
面臨失傳的除了魚通歌舞還有魚通的地區(qū)十二年一次的盛會——羊年會,。羊年會按舊歷推算,每逢“未年”十月開始舉行,,因“未”屬羊故稱羊年會,,進行“打火把”“喊天”“獻牲”等活動。這種儀式原本是為祭祖祈福,,后來節(jié)日慶典的意味逐漸超過祭祀,。如今知道羊年會完整活動過程的的傳承人均已七、八十歲,,年輕人也不愿傳承古老的民風(fēng)民俗,。目前,這種民俗已瀕臨消亡,。
魚通人的房屋符合古人對居所背山面水的要求,,多依山而建。房屋為木石混合結(jié)構(gòu),,以片石木材和黃泥為主要材料建成,,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碉房”。房屋用石塊壘起,,以木頭為墻筋,,每隔一定高度,橫砌進入石塊,,融為一體,,使之更為堅固牢靠?!暗锓俊?/span> 一般為三層或四層,,呈四角或六角形。底層為關(guān)牲畜,。第二層為“堂屋”,, 在過去,是集做飯、吃飯,、烤火,、家人日常活動為一體的場所,,地上設(shè)有火塘,、灶,并在火塘上設(shè)石制三腳鍋莊或鐵三腳,。第三層為各居室,,有的設(shè)有貯藏室和會客屋。頂層為經(jīng)堂,,室外為曬壩,,作打場、曬場用,。有些在外側(cè)設(shè)有一小吊腳樓,,可堆放雜物。隨著時間的流逝,,古老的碉房已無法滿足現(xiàn)在居民的需求,,已很少有人居住,而新式碉房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開始出現(xiàn),。
仿佛處在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魚通在時間的長河里保持著它最初的形態(tài),固執(zhí)而沉默,,靜待著有一天有人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認識它并留住它的美,。
(康定市委宣傳部 文/圖)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