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2月10日
■若荷
知道“壓歲錢”三個字的意思時,,我已經(jīng)六七歲了,剛懂得一角錢的用處和一分錢的份量,,會把一塊糖的錢攢起來,,攢到能買一個演草本時,然后拿著它到書店里去左顧右盼一番,。
有一年,,母親領(lǐng)我去她的一位好友家,女主人是位很和藹的阿姨,,因為是新年,,阿姨就給我五角錢當(dāng)壓歲錢,母親好像覺得她也應(yīng)該給,,就又每人給了我們幾毛錢,,算是補的壓歲錢,從此這規(guī)矩延續(xù)了下來,。有了壓歲錢,,我就不用向母親要那幾角錢買雜用,而是把壓歲錢存起來,,細水長流地用來買紙筆,。
通常這時除夕已過,初一剛剛來臨,,窗外陽光明媚,,家里家外一派祥和,全家人早早起床,,大人小孩換上新裝,,看著面帶微笑的父母,一種美好的預(yù)示出現(xiàn)了,,這就是馬上就有一份壓歲錢,,仿佛那些錢,從母親那親切的笑容里走出,,即將鉆進每個孩子的懷抱,。
那時候,我家住在公社機關(guān)大院里,,爺爺奶奶在外地,,家里的長輩只有父母親,所以拜年的方式簡單些,。我曾見過農(nóng)村家庭的孩子拜年的情景,。有一次去同學(xué)家拜年,見她家堂屋里安了張八仙桌,,桌面和桌子周圍已掃除一新,,椅子上還搭了兩塊帶背的坐墊,等老人們在太師椅上坐好,,一家人在地上站齊全,,拜年的儀式開始了。
事先教好的吉祥話說完,,一個個頭叩過去,,老人們才從懷里掏出備好的壓歲錢,根據(jù)孩子年齡的大小,,有的三毛,,有的兩毛,收到壓歲錢的孩子在房間里高興地跳躍,。等家里拜完年,,還要到前后左右鄰居家、本族親戚家拜年,,家里有些積蓄的人家,,還要給近親晚輩壓歲錢,所以大年初一的孩子,,都愿意逢人磕頭,,特別是見了長輩們。
壓歲錢是每個孩子都向往的事,,時間離年還很遠,,壓歲錢就成了大人與孩子交談的話題。父母們在這時往往要約法三章,,比如要求孩子們配合大人做家務(wù),,年底成績要考好等等。故而年假前的半個月,,孩子們的表現(xiàn)都不錯,。不過大人說時是一臉的嚴肅,,說過之后就忘了,大年初一的壓歲錢還是平等對待,,不分厚薄,。只是熱愛勞動的孩子值得表揚,考不好的孩子得用勞動去彌補,,這樣的教育,,不乏父母的智慧。
就是由于生活窘困,,拿不出壓歲錢的家庭,,父母也不會讓孩子失望,他們總會想法子給孩子們一個驚喜,,一份童年快樂的記憶,。比如我的同學(xué)三妮家,父母就從不給壓歲錢,,只給孩子買上一串“花喜團”,,五分錢一串,用一根棍挑著,,掛在每個人的床頭上,,“花喜團”——它的寓意就十分深遠。
“花喜團”是用炒好的糯米做成的,,用炒熱的糖黏在一起捏成團,,染上紅花綠葉,間隔穿成串,,懸在高處,,又能吃,又好玩,。汪曾祺曾在《炒米和焦屑》中寫過這物件,,他說他們家鄉(xiāng)稱這種吃食叫“炒米糖”,加熱加糖后發(fā)黏,,一塊塊切成長方形,。也有搓成圓球的,叫“歡喜團”,?!皻g”和“花”的音相近,或許是方言口音的誤差,。
小時候盼過年,,除壓歲錢,作為一年到尾的獎勵,,父母還給我們買小人書,,買女孩子喜歡的頭花,,像紗一樣的布,染成五顏六色,,經(jīng)過剪裁加工出來的絹花,。進了臘月門,集市上賣絹花的到處是,。有人把一塊布掛在沿集的墻上,再把各種絹花插在布上,,就像一張彩色的掛毯,,五顏六色,春意盎然,,煞是好看,。
那時的年集上有年畫,紙花,,絹花,,有年糕,有糖葫蘆,,有煙花爆竹,,唯一沒有看見有人賣鮮花,一切鮮活的東西,,都用手工藝品替代了,。
光陰荏苒,時光如梭,,一路成長,,不知撒下多少陽光歡笑,而如今的孩子們,,盡管收到的壓歲錢百元千元,,但是與我們的童年相比,似乎并不比那時更加欣喜,。
早上醒來,,在那熟悉的桌角上,一摞厚厚的紅包中,,新歲的祝福依然殷切,,毫無二致,倒是多了些虛榮和攀比,。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