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丹叔/專欄
在遙遠的過去,,當人類注視著空闊圓融的天的時候,,當人類將目光轉向內心開始追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里去”的時候,,就已經(jīng)知道,人是渺小的,,人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從那個時候,在人類的生命中油然而生一種思想,,那就是:人類只有通過互助和聯(lián)合才能抵抗自然的無常,。于是人走向了聯(lián)合和覺醒,走向了社會和法,。人是無力獨自站立于天地之間,,承受黑漆漆的夜晚的。
另一方面,,當人的聯(lián)合與互助以法的關系體現(xiàn)的時候,,人類漸漸淡漠了生命初始對黑夜的恐懼。人的私欲無節(jié)制地膨脹,。幸災樂禍,,便是人欲泛濫的必然結果。
幸災樂禍,,是考查人類文明的一把尺子,。人類文明的進程與高下,由此而觀,。歷史上,,無論中外,因幸災樂禍而禍及天下蒼生,、禍及國家或后代子孫的事,,舉不勝舉。從一個側面,,人類歷史就是一部“幸災樂禍”的野史,。幸災樂禍,是生長在人道主義之內部的一種玩疾,。
天有天災,,人有人禍。禍就像福,,是無形的,、難測的,充滿了整個宇宙,。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福自在人心中,,化于人的生命,。禍福的顯示,,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需要的只是時機。一旦時機成熟,,禍福便從天而降,,其實是從人心中而生。
人往往只看到禍福不可測的一面,,因而將它當作命定被動從之,。禍福既在人心中,因此,,禍福也就是主宰,,也就是主導,也就是“命運”,。避禍就福,,因禍得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內心的準備,。
幸災樂禍者實質是禍福的被動承受者,。甘愿做禍福的奴隸。其心理,,是對不可測知之災禍的恐懼所表示出的自救和抗拒,。即在潛意識中,希望災禍轉嫁于他人身上,,從而達到使自己逃脫災禍,。甚至從他人的災禍中牟利。殊不知,,恰是這種幸災樂禍的不良心理,,已為自己埋下了更大的災禍。“禍與福,,是有眼睛的,。”
[典源] 幸災,語出《左傳·僖公十四年》,。樂禍,,語出《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篇》:“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閫,,幸災樂禍,首為逆亂……此皆陷身滅族之本也。”唐·劉知幾《思慎賦》:“或幸災樂禍,,或甘死殉生,。”也作樂禍幸災,?!端螘?middot;沈攸之傳》七十回:“而攸之始奉國諱,喜見于容,,普天同哀,,己以為慶。此其樂禍幸災,,大逆之罪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