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6月27日
◎楊力
有句話說“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而我想說“書店是我最好的朋友”,。
1981年,,我離開小縣城去省城讀書,,每個星期天,,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省城的書店,。用一句比較形象的話說,,我不是在去書店的路上,,就是在從書店回學校的路上。
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解除心靈禁錮的人們對精神文化產(chǎn)品的需求呈爆發(fā)式增長,而書籍就是那個年代很多人的心靈依附,。第一次站在書店門前,,我一個勁喟嘆“省城的新華書店真大啊,不知道要裝多少書”,,甚至心里還有點怯怯的,,擔心內(nèi)心世界干癟癟的我會不會被書店這個知識的海洋接納。
事實上書店的包容性很強,,它包容全天下所有熱愛書籍的人,,一排排散發(fā)著油墨芳香的書籍,,整整齊齊恭候著愛書人的眷顧。其中知識類書籍最多,,像《五角叢書》,,一套20冊,涉獵了知識領(lǐng)域的方方面面,,盡最大努力豐富了人們的眼界,;各種外國名著也多,除了《一千零一夜》,,很多名著在那個年代也很鮮見,,像《安娜·卡列尼娜》、《湯姆·索亞歷險記》,、《歐也妮·葛朗臺》等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最火的除了剛剛興起的朦朧詩,,除了知識類書籍和各種外國名著,,熱度最高的還是被譽為“中國新時期文學一座豐碑”的周克芹的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這部小說火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時的八一廠和北影廠都以最強的陣容同時投拍了這部電影,創(chuàng)下了當今中國電影史上由同一部小說同時誕生“雙胞胎”電影的神話,。
當時我很想買一本周克芹的小說,,但口袋里只有10元錢,這是我一個月包括生活費在內(nèi)的全部花銷,,而且剛剛已經(jīng)購買了半套“五角叢書”,,我的計劃是分兩個月把這套叢書購完,如果此刻再買小說,,恐怕這個月就會餓肚子了,。既買不了又舍不得,權(quán)衡之下我就站在原地閱讀,,我打算用一個月四個星期天,,把這本23萬字的書讀完。
我在書店讀書的時候,,父親打電話到學校關(guān)心我,,兩周沒找到人。父親擔心出事,,趕緊找到學校,,才知道我整天泡在書店。父親感動之余,,親自帶我去書店買了《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還順便買了另半套“五角叢書”,。離開時,父親要我轉(zhuǎn)身面對新華書店的高樓,,突然說了一句很超然的話,。他說:“讀書好啊,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了,,再高的書店都在他的腳下,!”
幾年后我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工作,,第一時間就去了縣城的新華書店,。門店是小了很多,但各種書籍依然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我每月50多元的工資,,一半要花在買書上。
第一次認識印象派大師梵高,,就來自于美國作家歐文·斯通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我在書店排了一上午的隊,帶回家后徹夜暢讀,。梵高用偉大的才華與苦難抗爭,,盡管他沒有等到掌聲響起就揮淚告別了世界,但是,,他用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最終走上了人類世界的藝術(shù)頂峰,。熱愛生活、執(zhí)著堅韌,,是梵高內(nèi)心最崇高的執(zhí)念,,不但對當時的我,就是當下,,對年輕人也是一個很好的啟迪,。
家鄉(xiāng)的新華書店一直陪伴著我,帶給我的最大變化就是培養(yǎng)出了看書閱讀的習慣,。雖然風風雨雨幾十年,,難免有這樣的磕絆那樣的不甘,,但只要捧著書本,,情緒就會得到安撫,心靈就會安靜下來,。當閱讀變成一種日常,,逛書店就是日常最好的消遣。
今天,,書與書店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每次面對他們,,就想起父親的話,“內(nèi)心世界豐富了,,再高的書店都在腳下”,。雖然我離這個目標還遠,但與書相遇,,與書店結(jié)緣,,是我今生最大的幸運。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