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3年11月18日
三鍋莊石頭
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可以在字里行間看到這樣一幅畫面,,遠(yuǎn)古人類站在石頭上,砍砸著石頭、打磨著石頭,,用加工過的石頭狩獵、耕耘,。從此之后,,歷史的長河中有了新舊石器時代。
1989至1990年,,丹巴縣中路鄉(xiāng)罕額依村挖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出土的石器有:打制和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鋤,、石錘和用水晶石磨制的細(xì)碎石器。該遺址上部經(jīng)碳14測定,,時間為公元為3500-3700年左右,。從出土的石器可以知道,新石器時代,,丹巴縣境內(nèi)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幾千年來,丹巴人民制作石器代代相傳,,現(xiàn)如今,,在丹巴縣村寨里,人們還在利用石器烹調(diào)食物,。
來到丹巴,,映入眼簾的到處都是裸露的巖石,河谷兩岸,,是由巨石壘成的山峰,,在半山腰上才能看見一些新綠,那是在崖縫中倔強(qiáng)生長的高山柏,;汽車在谷底奮力向前行進(jìn),,車窗外的山崖向后跑去,幾里路之后,,你才會走出大山的包裹,,來到平坦之地,,河谷也開闊了許多,兩岸才能看見依山而建的藏族村寨,。在丹巴縣,,很多地方的地名都與石頭有關(guān),如八底,,藏語為“巴拉四底”,,意為巖石上的城市;如丹巴縣岳扎鄉(xiāng)境內(nèi)的大石包廟宇,,就是因為廟宇旁有一巨大的巖石,;如半扇門境內(nèi)的尖石包,就是因為這里有一把利劍直指蒼穹的巨大石頭,;又如丹巴縣東谷鄉(xiāng)境內(nèi)的大巖,,就是因為這里的巖石群組成了一天然的巖窩,古時候人們從此經(jīng)過時都會在此歇腳打尖,。
丹巴是橫斷山脈里的一座小縣城,,五條河流在此匯聚之后匯流成氣勢磅礴的大渡河,因此也有大渡源頭第一城的美稱,;五條河流將丹巴分成五條山谷,,山圍繞著水,水依戀著山,,最后組成了美輪美奐的地球之花的獨(dú)特地貌,。在丹巴境內(nèi),多山多石,,有質(zhì)地堅硬,、色彩艷麗的花崗石,有薄如紙片的頁巖,,有白色的石灰?guī)r……由于巖石居多,,這里的人們很早以前就用巖石壘石為家。丹巴的房屋建筑主要以石砌為主,,經(jīng)過人們的集思廣益,,許多新的砌墻技術(shù)得以發(fā)揚(yáng)光大,從最初的一層建筑到幾十米高的古碉建筑,,體現(xiàn)了丹巴人民的智慧,。
走進(jìn)丹巴,如同走進(jìn)永恒的石器時代,,又如同走進(jìn)一個實用的石質(zhì)博物館。這里的民居在巖石組成的山間起伏錯落,,隨巖就勢,,以天然的巖石為路,、為地基、為臺,、為墻,;石鑿的水缸、炊灶,、桌凳,、床、磨,、供龕等日用物更是隨處可見,;石炕、石灶,、石碾,、石水缸、石臼……石制的用具應(yīng)有盡有,。在丹巴縣,,走進(jìn)農(nóng)家小院,隨處都可以看見石質(zhì)的器具,。來到鍋莊房內(nèi),,映入眼簾的是在房屋的正中間長方形的火籠,火籠里有三個形如彎腰老頭的石質(zhì)腳架,,丹巴嘉絨語中稱其為“甲布桑”意思是三鍋莊,,在它上面可以放置鐵鍋等容器,人們可以一邊做飯,,一邊取暖,,一邊擺龍門陣,一舉三得,。在鍋莊邊就座,,乍一看三個鍋莊石仿佛都是一樣的,然而只要你細(xì)心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不同之處,,有一個鍋莊石上有小孔或者杯狀的小容器,,吃飯時要在此容器中放置祭品用來祭祀祖先,這是嘉絨民族每天必做的功課,;來客如果德高望重,,主人會殷勤地將來客拉到此處就座,這是最尊貴的人就座的地方,,藏語稱其為“甲庫”,,意思即為尊位。在鍋莊房的角落里,,每一戶人家都有石質(zhì)的水缸,,由于所處地域不同,,石頭的質(zhì)地也就不同,因此制作水缸時也有一定的差異,。
在丹巴縣東谷谷中,,兩岸的巨石都是以青灰色質(zhì)地堅硬的石頭組成,能工巧匠們用鑿子將石頭打磨成一個長方體的粗坯,,然后再用鑿子在石頭中將它鑿成一個長87厘米,、寬56厘米、高54厘米,、厚度3厘米中空的長方體容器,,一口水缸就制作完備。在丹巴縣小金谷中,,石頭主要以頁巖為主,,巖石全是厚薄均勻的石片,有的小如巴掌,,有的面積達(dá)到幾十平米,,當(dāng)?shù)氐耐林用癫杉@種石片,首先制作前后兩片長90余厘米,、高55余厘米的長方形石板,,再制作左右兩片石板,長40余厘米,、高55余厘米,,最后制作底座,打制成長為100余厘米,,寬為50余厘米的石板,,前后左右的石板上部邊角用鑿子鑿成凹槽,最后將凹槽相對緊緊扣住,,放置在底座上,,最后再用粘性極強(qiáng)的黃泥將縫隙密封。這樣一個水缸就制作完成,。有些水缸上還要鑿一些圖案,,內(nèi)容大多為魚躍龍門,五谷豐登的畫面,。(楊全富)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