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益文/圖
巴塘是鑲嵌在康巴高原上的一顆明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特殊的多元文化特征。
巴塘被譽為“高原江南”,、“弦子故鄉(xiāng)”,,這里不僅物產(chǎn)豐富,,而且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是四川通往西藏的重鎮(zhèn),。清朝時,,川,、滇、陜等地的商人在這里與當?shù)厝送ㄉ?、交流:民國時期,,來自美、英,、法等國的傳教士們在巴塘開設教堂,,傳播教義:民國政府在巴塘設立“國立巴安師范校”,這里的人民不僅較好地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髓,,而且使其較好地融入了本土文化,,使之形成獨具魅力的一種文化。
巴塘人過春節(jié)很講究,,除保持了漢民族春節(jié)特有的習俗外,,獨特的地方飲食文化在藏區(qū)獨樹一幟,,別具風味,。由于巴塘是一個以盛產(chǎn)小麥為主的農業(yè)縣,所以面食為巴塘主食,。勤勞的巴塘人用面食創(chuàng)造出了美味可口,、品種繁多的地方小吃。
巴塘人一年當中有很多重要的節(jié)日,,而最重要的莫過于過春節(jié),。隨著農歷新年的來臨,巴塘人過春節(jié)的氛圍也越來越濃烈了,。掃塵,、貼春聯(lián)、殺年豬,、罐血腸,、樹經(jīng)幡、獻“切瑪” ,、曬牛肉干,、做長面、炸“花茹” ,、 釀青稞酒等等,。一時間,人們臉上綻放出春天的笑顏,,讓人仿佛看到了春的腳步,。在眾多的風味飲食中,炸“花茹” ,、 吃長面(當?shù)厝朔Q之為“金絲面”)是巴塘人春節(jié)時家筵中必不可缺的美食佳肴,。
巴塘“金絲面”
巴塘金絲面是巴塘人特別偏愛的一種面食,,其做工考究,味香可口,。主要用面粉,、雞蛋、豬油,、豆粉,、灶灰土制的堿水等手工趕制而成。每做一刀金絲面需半個小時左右,,做好的面一般要放一晚上,,這樣食用起來味道更美,口感更好,。食用時,、先將面放入開水中,水開后約煮2分鐘撈出并放入冷開水中,,漂去堿味后用龍碗把面分成不到一兩一碗,,再用手工剁細的牦牛肉、新鮮豬肉(有的在邵子湯里加切成小顆粒的西紅柿)等做成的邵子湯里反復燙幾次便可食用,。吃金絲面時一般不放醬油,,加上黃瓜涼拌、醋海椒等配菜輔之,,放少許醋,、味精即可,每吃完一碗面便有人給你盛入第2碗,、第3碗直至吃飽為止,。巴塘人吃金絲面的時間也比較講究,一是農歷大年初一至初三早晨必吃金絲面,,寓其新年吉祥,;二是巴塘縣一年一度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央勒節(jié)”時家家戶戶必吃金絲面,慶祝豐收,;三是筵請客人或者親朋好友聚會時必吃金絲面,,像征團結和睦;四是為老人祝壽時必吃金絲面,,寓其健康長壽,,意為晚年幸福,生活美滿,、合家歡樂,。
巴塘金絲面源遠流長,早在清雍正年間,巴塘人就有了手工制作金絲面的習慣,。今天,,金絲面不僅已成為巴塘人幸福生活的象征,而且也是巴塘人迎賓送客的一道美食,。
炸“花茹”
“花茹”是一種用面粉制作的糕點,,是巴塘人逢年過節(jié)、婚禮慶典等節(jié)慶日不可或缺的美食佳肴,,可以這樣說,,在節(jié)日期間或宴請賓朋之日,在眾多的糖果糕點中,,如缺少了“花茹”,,便自然就失去了巴塘風味。
巴塘人在春節(jié)前十多天家家戶戶便開始炸制“花茹”,。炸制“花茹”的這天,,家家充滿了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小孩們臉上綻放出春天的笑容,,人們收獲著新的希望,,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炸制“花茹”的主要原料有:面粉,、豬油,、糖,、雞蛋,、食品紅等。“花茹”有兩種做法,,一種為主食的“七瓣花茹”,,另一種為“蝴蝶花茹”,其中“七瓣花茹”做工精細,,用料考究,,似一朵鮮花,而“蝴蝶花茹”因其形態(tài)像蝴蝶,,故而得名,。
春節(jié)期間,巴塘人家都要將制作好的“花茹”作為上等貢品,,擺放于神龕前,,供奉神靈、祖先,。小孩們更是對“花茹”情有獨鐘,、愛不釋手,無論上街游玩、還是去觀看文藝演出,,兜里都要揣上幾個“花茹”,,既可當糕點食用,還可充饑,,一舉兩得,。